低評分為什么高票房(墻內看花)
臺灣催淚愛情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下文簡稱《比悲傷》)去年11月30日在臺灣地區上映,以2.39億元新臺幣(約合5202萬元人民幣)成為臺灣年度票房冠軍。今年3月14日,該片在中國大陸公映,4天內票房突破3億元人民幣,連續3日拿下單日票房冠軍。截至3月28日,該片綜合票房已經超過8.6億元人民幣。這部電影改編自2009年上映的韓國同名電影,講述了兩個年輕人相愛不得的愛情悲劇。從《喜劇之王》到《我的少女時代》,再到《前任3:再見前任》,國產愛情電影幾乎年年有,《比悲傷》這部曾經不被業界看好的小成本電影,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票房魔力?面對《比悲傷》“車禍+絕癥”的劇情套路,觀眾們一邊喊著“狗血”“矯情”,一邊卻仍攥著電影票淚流滿面,到底是為什么呢?
筆者仔細分析,個中原因大致有三:
影片的“移情”效果甚佳。人人憧憬完美愛情,都希望“我愛的人比我想象的還要愛我”,但現實并不盡如人意。這部影片在一個半小時里,以強烈的情感、悲傷的劇情牽動并放大年輕觀眾的情緒,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一個釋放和宣泄的機會。
愛情主題的受眾面最廣。作為人類永恒的命題之一,愛情能夠跨越地域、性別和年齡,最大限度地獲得觀眾的共鳴。反觀同期上映的華語影片,高口碑青春片《過春天》、風格化電影《陽臺上》等由于題材比較小眾,難以滿足眾多觀影人群的需求,無形中為《比悲傷》的票房井噴提供了空間。
尊重觀眾的不同立場。業內專家指出,一部電影需要考慮不同觀眾群體的立場,關鍵在于其能否在觀眾群體中形成情感共同體——也許劇情不符合邏輯,但符合愛情的復雜多變特征;也許這樣的人物和故事現實中難以存在,但有人愿意去相信這份美好。因此,一部電影高票房和低評分的并存不足為奇,它一定是抓住了某些基本的要素。
也許我們在祝賀《比悲傷》獲得高收益的同時,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增強華語電影的原創性。只有在劇本創作上多下工夫,才能拍出既令人感動又經久不衰的經典電影。
鄭 芩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