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國際勞動節雖然叫勞動節,但卻并不讓人勞動,而是個尊重勞動者權益,給勞動者放假的節日。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將5月1日確定為勞動節。從那時起直至今天,“五一”國際勞動節已經伴隨中國勞動者走過了70載春秋。
70年間,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背景下,中國人過“五一”假期的方式,也極具年代特點。
從集體慶祝到扎堆出游再到多元消費,70年“五一”假期顯現的,是中國人生活水平提升,消費逐步升級的縮影。
一日假:集體歡慶勞動節
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第一次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5月1日確定為勞動節,全國放假1天。在1950年5月1日,中國勞動者迎來了第一個勞動節。
在這個時代,中國人的勞動節假期是個關于集體的回憶。當時,全國各地以游行集會、文藝表演等形式慶祝這個節日。人們通常聚集在公園、劇院、廣場參加各種慶祝集會或文體娛樂活動。
《大公報》在當年刊登的通訊中描述了北京天安門的“五一”節慶?;顒樱喝藗兇蛑魃示I旗幡、巨像標語,向天安門附近各指定地點集中。20多萬人參加游行的隊伍,按照總指揮部指定地點有秩序地排列成隊,等待接受檢閱。
黃金周:假日經濟現端倪
時間走到世紀之交,“五一”勞動節假期迎來第一次調整。
1999年9月,國務院公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春節、勞動節、國慶節放假3天。加上前后兩個雙休日的調整,可以湊出7天長假。
2000年勞動節,首個“五一”7天長假開始施行。在長假期間,全國有4000多萬人出門旅游,旅游收入超過181億元。這個史無前例的“五一”消費大潮引人側目,7天長假開始被冠以“黃金周”的名號。
不同于春節等傳統節日,“五一”黃金周沒有闔家團聚的傳統,假期時間又比較長。因此,更多的人選擇了以出游、消費來度過假期。
然而從慶祝集會到旅游消費,讓人們的“五一”假期安排發生巨大變化的,不僅僅是多出來的那幾天假期。
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成為時代的主要旋律。“簡單粗暴”地說,中國人與之前相比,變得有錢多了。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999年全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4元,考慮價格下降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9.3%。而在改革開放初始的1978年,這個數字僅為343元。
20年的奮斗時光讓中國人的收入提升了一位數。有了休息時間,人們選擇出門消費,就并不奇怪了。
按說,大家手頭有錢也可樂意花錢,這應該是件好事。但較為集中的旅游購物,也給當時的旅游服務行業帶來不少問題。
當時,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研究小組指出,節假日安排過于集中,人員流動數量龐大,交通擁擠,旅游安全隱患增大;旅游景區人滿為患,破壞現象時有發生;長假期間消費過于集中,給旅游及相關企業經營活動安排帶來較大困難。
人們手里有了錢,也有了消費的需求,但行業與市場還需進一步進化,才能滿足這些需求。
小長假:多元消費講個性
8年后,“五一”假期迎來第二次調整。這次的調整讓一年中的節假日變得多而分散。
2007年12月,《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完成修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三個傳統節日被納入法定節假日的范圍,分別放假1天。因此,其他的法定節假日也相應進行了縮減,“五一”假期就被縮減為1天,加上調休,變為3天假期。
國家發改委表示,之前的法定節假日安排過于集中。如果一年中安排多個統一的長假,容易對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產生較大的影響。
時至今日,“五一”黃金周消失在我們的生活里已經11年。但是在花錢這件事情上,人們的熱情不僅沒有因為假期變短而消減,反而愈發火熱,并且玩出了不少新花樣。
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2018年“五一”假日旅游市場信息顯示,“五一”假期,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1.47億人次,同比增長9.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871.6億元。在國內游上,18年前雖然假期時間長,但是國內游客人次也只夠得上2018年的零頭。
而據攜程發布的《2019五一旅游預測報告》數據,今年“五一”假期,國內旅游人次預計將接近1. 6 億。
雖然國內游仍然火爆,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讓自己的“五一”行程沖出中國,走向世界。
與以往不同的是,2019年的“五一”假期變成了4天。這一消息發布的一小時內,去哪兒網平臺數據就顯示機票搜索量出現迅速攀升,國際航線機票搜索量更是上漲了10倍。
隨著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傳統的玩逛吃一條龍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一些假期新花樣就應運而生。
比如近兩年開始流行的“夜經濟”就給人們提供了在扎堆出游的假期“避不開日期避時間”的休閑體驗。
夜間經濟,是指從晚7點至次日6點在城市特定地段發生的各種合法商業經營活動的總稱。這其中包括了購物、文化、娛樂、餐飲等多種業態。
美團門票大數據顯示,2018年“五一”期間,主題樂園夜場產品銷量同比增長達三倍, 90后是夜游主力,占比高達64%。商家也在不斷開發燈光秀、音樂節等夜間項目。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