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正文

    《三國演義》中的天水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該書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與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三國時期,天水處于蜀魏交鋒的前沿,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維、計殺張郃等重大戰事,都發生在天水,境內有街亭、天水關、木門道、諸葛軍壘等三國古戰場遺址多處。每一個地名都承載著一個故事,每一個地方都講述著一段歷史。

      天水關

      天水關位于今天水市西南六十公里的天水鎮之北鐵堂峽出口處。鐵堂峽今稱毛牛峽,其峽巖崖壁立,色黑似鐵,空谷一線,是當年上邽通往祁山的孔道。傳有躲箭石、姜維堡、點燈臺以及當時姜維鎮守天水關隘時居住過的鐵堂莊。天水關因為諸葛亮智收姜維而名傳天下。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采取聲東擊西之策,一舉攻占祁山,曹魏朝野震驚,曹睿急調兵馬進隴上抵御,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軍民叛魏應亮,天水太守馬遵拒不出戰,諸葛亮調遣各路兵馬合圍天水關詐城,被當時馬遵屬下參軍、中郎將姜維識破。諸葛亮遂采用離間計陷姜維于絕境,秘密遣兵攻破冀城,搶出姜母及妻室促姜維歸服,姜維敗走上邽又遭馬遵拒絕,從此棄魏投蜀,追隨諸葛亮,并在諸葛亮身后成為蜀漢政權的主要軍事統帥。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詩人杜甫發秦州入同谷,有《鐵堂峽》詩。

      曹操堡

      曹將堡民間俗稱曹操堡,位于天水市秦州區皂郊鎮西南十公里的華雙公路西北側赤峪河西岸,今人轉稱皂郊堡,山勢高峻,易守難攻。西南經店鎮、平南可進鐵堂峽;東北沿赤峪河谷可直入秦州城,為戰略要地。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復出祁山,魏大將軍司馬懿命費曜、戴陵率精兵四千鎮守上邽(今秦州),自己則會同雍州刺史郭淮增援祁山前線。當時費曜、戴陵以曹將堡天險作為屏障、扼守上邽城的南大門,然而祁山之戰郭淮敗績,司馬倉皇后撤,費戴二將也未能阻止蜀軍而致使諸葛亮直接推進到上邽以東,從而形成兩軍對壘的格局。

     

      諸葛軍壘

      諸葛軍壘位于今天水市秦州城東藉河南岸。唐《元和郡縣志》上邽條載:“諸葛亮壘,俗名下募城,在縣東二里。”《秦州直隸州新志·山川條》載:諸葛壘,東二里路南……俗謂下募城。其旁有司馬懿壘,俗謂上募城。上邽縣北八里有姜維壘。現已蕩然無存。今天水城東郊羅峪河東岸約一公里的天北公路之南遺存有一座直徑八米的土丘,旁原有一座硬山頂磚砌碑亭,嵌“諸葛軍壘”石碑一通,群眾稱為“諸葛點將臺”。土丘背負壽山、面臨藉水,每逢農歷六月六日正午,四面無影,因此也稱無影墩。三國時期蜀魏爭戰天水,兩軍在上邽、鹵城、祁山之間展開了拉鋸式的爭奪戰。諸葛亮為了穩扎穩打,修筑了軍事工事,橫跨今甘肅禮縣、秦州區數道山梁,有十二連環堡城之稱,同時魏軍也依險筑壘,堅壁對壘,故有兩軍對壘之說。并傳諸葛亮為防蜀中將士不服水土,每人帶有蜀中鹽土,但當來到天水時發現將士平安,這兒水土特好,便將所帶之土堆在一起,就是諸葛軍壘。清代秦州州判王際有歌曰:“秦州東郊,稱為漢壘。臥龍卜居,工有神理。只立孤尊,山不與侶。羽扇指揮,爰以想旅。枕自鳴鐘,米自炊釜。智勇兼之,軍士起舞。千百年后,奇香入土。居者行者,咸將吊古。吁嗟兮!先生逝矣壘猶存,當日五花與八門。風雨迷離英氣著,荒田常若虎豹蹲。先生逝矣壘不朽,滄桑變易高山走。營丘終古鎮秦州,將同日月稱老叟。吁嗟兮!我遇此壘何以銘,且奠先生一盅酒。銘之曰:‘攝土不多,忠敬包羅。漢室不祚,武侯將奈何’。”改革開放以來,市政府撥款整修諸葛軍壘,雕有諸葛塑像,樹有張愛萍將軍題寫的“諸葛軍壘”石碑,使三國古戰場的歷史風采得以再現。

      街亭

      街亭位于今隴城與張家川縣龍山鎮之間,地處隴山西麓,九龍山之北,東扼固關,西屏河湟,北走番須、雞頭,南下九龍渡渭,直通巴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上疏《出師表》出兵攻曹魏,后主劉禪詔準。諸葛亮親率諸軍由成都北駐漢中,屯兵于沔陽(今陜西勉縣)以北的陽平關、白馬山一帶。他于南鄭(漢中)與從將商議如何攻魏,督漢中鎮遠將軍魏延建議說:“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而公從斜谷來,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諸葛亮回到:“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沒有采納魏延循秦嶺而進襲長安的意見,決定占隴右,越隴山以迂回長安,直趨潼關,進取洛陽。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揚言出斜谷攻眉(今陜西眉縣),派鎮東將軍趙云,揚武將軍鄧芝為疑軍,先自褒城北上,修斜谷道以為出軍態勢,聲東擊西,使得魏明帝派大將軍曹真率軍與趙云、鄧芝相拒于箕谷,諸葛亮則親率大軍西出漢中,迅速上隴攻取祁山(甘肅省禮縣東),祁山以北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歸蜀,隴右諸郡甚憂,曹魏朝野震驚。這時候,魏明帝一方面駕幸長安,以鼓舞士氣,一方面重新啟用司馬懿,遣使持節,復司馬懿官職,加以平西都督,以拒蜀兵。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恐有失,不肯冒險。今必出軍斜谷,來取眉城。若取城,必兵分兩路,一軍取箕谷矣。吾已發檄文,令子丹拒守城,若兵來不可出戰;令孫禮、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張郃曰:“今將軍當于何處進兵?”懿曰:“吾素知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旁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漢中咽喉。諸葛亮欺子丹無備,定從此進,吾與汝徑取街亭,望陽平關不遠矣。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而祁山寨中孔明得知司馬懿殺了孟達,已同張郃引兵出關,甚為大驚,道:“孟達作事不密,死固當然。今司馬懿出兵,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而當馬謖愿引兵守街亭時,他更是諄諄告誡:“街亭雖小,干系甚大,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而蜀漢馬謖率軍先達街亭后不聽王平的苦言相勸,致使街亭失,蜀兵敗,不得不退回漢中,留下了“孔明揮淚斬馬謖”的軼事。

      木門道

      木門道地處今天水市西南四十公里的牡丹鎮木門村。是街亭、上邽通向祁山的主要通道之一,俗稱峽門。東漢時期這里盛產木材,段穎西擊羌、氐,在這里用木頭修筑了一條長達二十余里的木柵欄,因稱木門。東側有張家坪(原稱張坪),西側有旋帽咀梁。兩山夾峙,中間有一條寬約五十米、長約五百米的河谷空地,稠泥河南下瀉人西漢水,地形險要,形成天然門道,故稱木門古道。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親率主力再出祁山,用木牛運輸糧草,以解決蜀軍糧草給養的不足。大兵屯駐祁山、鹵城,連連挫敗郭淮圍剿,粉碎費曜、戴陵的阻擊,一舉攻占上邽,發兵向東推進。魏軍主帥司馬企圖待蜀兵糧草不濟隨后掩殺。而蜀軍糧草官李嚴運糧途中遇雨誤期,為了逃避責任,假借后主之命,修書要諸葛亮退兵。諸葛亮兵退漢中時,以木門古道的天然有利地形,派遣大將軍魏延等,帶領弓弩手埋伏于木門古道。此時魏軍先鋒張郃深恐有詐,不主張貿然追擊,但主帥司馬強令張進擊,張郃領軍至木門古道中了埋伏。蜀軍從兩面山上擂木滾石飛瀉而下,弓箭齊發,飛矢如雨,張郃即被亂箭射中而斃命。張郃字俊義,河間鄭人。早年為袁紹部屬,官渡之戰后投奔曹操,受到曹操的器重,常以韓信歸漢作比喻,其征袁譚,破馬超,平張魯,擊孫權,屢建奇功。今木門峽谷中有張郃坪、張郃墓,坪下為當年蜀兵布伏的伏兵灣,峽谷西側旋帽咀梁下為當年蜀兵屯兵拴馬的拴馬灣。峪谷之中橫臥一塊高八米,頂平面二十七平方米的鼓形小石墩,稱之為石鼓,相傳為當年諸葛擂鼓指揮作戰的擂鼓臺。近年來,村民為紀念諸葛亮興建了武侯祠。

      鐵籠山

      鐵籠山是岷山支脈武城山的主峰,位于武山縣高樓鄉。其山崢嶸險峻,遠眺如籠而得名。蜀漢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秋,姜維與魏將陳泰、鄧艾交兵于此,因糧盡而退。延熙十七年再次與魏將徐質交戰,魏軍退入鐵籠山,因山上只有一泉,魏兵斷水而為姜維所敗。延熙十九年姜維在此三戰于魏,被魏將鄧艾徹底打敗。今鐵籠山殘存水井一口,傳為三國古泉;石槽一具,傳為當年的喂馬槽。另有與三國傳聞有關的村名,如馬跛里,傳是當年姜維坐騎受傷之地;八營坪,傳是夏侯霸屯兵扎營之地;泄兵灣,傳是姜維誘敵伏擊之地;斗底(敵)山,傳是姜維攻堅作戰之地。

      落門聚

      落門聚又稱落門古聚、落門或洛門,即今武山縣洛門鎮,是隴上歷史悠久、勝跡遠揚的名鎮。地處城東三十里的渭河與大南河交匯處的兩河沖積扇地帶,西倚廣吳山,北瀕渭河,臨河倚山、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蜀漢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姜維又一次出兵祁山,圍攻南安郡,在落門、段谷被鄧艾擊潰。故晉武帝司馬炎詔書中有“昔姜維有斷隴右之志,艾修治備守,積谷疆兵……故落門、段谷之戰,以少勝多,摧破疆敵”的記載。落門鎮因特殊地理位置,唐代吐蕃占領隴右后,曾設立落門川討擊使,專職鎮守落門鎮。北宋也曾設立大落門寨,在甘谷縣磐安鎮設立小落門寨。洛門鎮今為隴上的蔬菜基地,市場繁榮,熱鬧非凡。

      姜維墓

      姜維是三國時天水郡冀縣(今甘谷縣)人,著名的軍事將領。推崇鄭玄經學,文武全才。原是曹魏天水郡參軍。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在天水關納人帳下,歸附蜀漢,受到諸葛亮的器重,加封奉義將軍。諸葛亮逝世后升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協助大將軍蔣琬、費袆共理蜀漢朝政,后升遷為鎮西大將軍,領梁州刺史,是蜀漢后期的重要將領。輔漢36年,繼承諸葛遺志,曾九伐中原,終因部將不和,后主昏聵而自刎劍門以身殉漢,時年62歲。姜維故里在今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有姜維祠,姜維陵,至今仍有姜氏后裔聚居。相傳當年姜維死后暴尸荒野,他的馬夫冒著生命危險,撿得他馬靴一只向家人報喪,噩耗傳來,鄉親們悲聲震天,淚灑成河,高舉招魂燈,齊唱招魂曲,在姜家莊舉行了隆重的葬靴儀式,從此這里就叫靴子坪。后人有詩云:“招魂曲,口口傳,將軍百戰終不還,只留靴子坪。葬靴地,名靴坪,后人登上靴子坪,但聞將軍馬蹄聲。”

      龐德里

      龐德,字令明,三國時南安郡桓道(今武山縣)人。起先隨馬超轉戰隴上,后北向投奔曹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漢大將軍關羽攻取襄陽,圍攻樊城,曹操調龐德為先鋒,于禁為主將前去解圍。龐德因騎雪白色的戰馬,作戰勇猛,而被蜀軍稱為“白馬將軍”,他抬棺于陣前,與關羽決戰,百合以上不分勝負。不料此時漢江暴漲,于禁大軍不戰自亂,死傷將盡,關羽乘勢掩殺,于禁、龐德等均被生擒。后來于禁投降,龐德卻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而被誅殺。曹操曾嘆道:“吾知于禁之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耶!”武山縣城東南四門鎮自古有龐德故里之稱,當地群眾修有龐德墓。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