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娛樂 > 娛評 > 正文

    天壇獎入圍影片《此地》:一場對生命的深切追尋

    《此地》入圍“天壇獎”

    伊朗電影常善于從個體或家庭等極小的點切入,揭示更為深刻的社會問題與生活困境,以喚醒情感的共鳴和人性的探索。此次入圍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的《此地》便以一個老人的故事作為切入點,采用寫實性的鏡頭語言,使觀眾從樸實寧靜的畫面背后感受到復雜情感的暗潮洶涌和對生命的深切追尋。

    影片《此地》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伊朗高山牧場的悲傷故事,年邁的老人想要拯救面臨死刑的兒子蘇哈,在深夜永恒的死寂中來回游蕩,不眠不休,但所到之處所有的門都緊緊關閉。最終,老人只得在絕望與悲傷中撫養年幼的孫子,并給他洗禮。而兒子也在他面前被處刑,帶著兒子白楊木一般的尸體,老人踏過河流,翻過山嶺,將兒子的尸體帶回了家。老人將兒子下葬,以求兒子能在夜里安眠。最后,老人在黑夜中憂郁而安靜地沉沒下去。

    老人與孫子相依相守

    整個故事非常簡單,卻在導演樸實的鏡頭下傳遞出影片背后巨大的情感力量,引人入勝的同時保持了極大的克制和冷靜。這樣嫻熟高超的導演技巧出自哈迪·默哈黑之手。導演哈迪是個土生土長的伊朗人,汽車修理工出身的他在1990年開始了藝術生涯,2013年拍攝了首部故事片《巴托》,2015年拍攝的第二部故事片《長生不死》在第20屆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第14屆印度浦那國際電影節、埃里溫國際電影節和亞太地區國際電影節中斬獲了新浪潮獎、國際電影評論家協會獎等大獎,同時,《長生不死》曾入圍第六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注目未來”單元。

    與《長生不死》一樣,《此地》同樣從老人的視角出發,講述一家人心酸又無奈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大量出現的長鏡頭,這些長鏡頭不再是單純的符號或技巧,而是最直觀的世界本身,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力量,且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影片人物的性格,連極具特色的宗教感,也在這樣的長鏡頭下傳遞出神圣又真實的力量。

    老人為孫子洗頭

    飾演老人的演員哈姆杜拉·阿齊茲是一位非職業演員,但他在鏡頭前專業而深沉的表現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老人生活在伊朗北部的山中,自給自足。拖著自己年邁佝僂的身體,竭力拯救自己的兒子蘇哈。他眼中的痛苦是自己漫漫一生的總結,也充滿著對孫子的關懷。祖孫三代的關系焦點主要聚集于老人身上,從他的身上折射出祖孫三代的問題和無奈。

    爺孫二人相依為命

    旁觀鏡頭與主觀鏡頭相互交織同樣是影片的一大特色。痛苦又無助的老人眼中的世界與客觀展現的垂死的夜鶯、亂石遍地的山谷、四處移動的羊群,一幅又一幅定格鏡頭拼接起來,帶來視覺跳躍感的同時又延續著內在情感的統一,而生活碎片的剪切與縫合在詩意自然景觀和廣袤空間場域的襯托下加強了情緒的渲染。而這樣濃墨重彩地渲染也是為了展現當家族三代人的命運都毫不留情地重重壓在老人佝僂的肩上時,他依然在絕望悲痛和繼續生活中找尋生與死的微妙平衡。也許,世間之事,除了生死無一不是閑事。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