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娛樂 > 娛評 > 正文

    《千與千尋》:別總拿原生家庭說事,社會大熔爐才是最終歸宿

    十八年后《千與千尋》再次搬上熒幕,時代的飛速變化讓我們對于這部經典影片有了更多的理解。電影中,爸爸開車載著千尋和她的媽媽通往新家的方向,不料爸爸走錯了路,他們不小心來到了一個排斥人類的世界。她的爸爸媽媽因為在小鎮上大快朵頤,被變成了豬,千尋在這個世界里經歷了種種磨難,從少不經事的小女孩成長為一個堅強的少年,最后將爸爸媽媽救回人類的世界。

    在影片的開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10歲小女孩的膽怯。她擁有完整的家庭,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內心里常常充滿著不安全感。她害怕別人送她的花束枯萎,害怕爸爸開快的車,不敢一個人在車里等待,不敢走進那神秘的隧道……原生家庭造就了一個畏畏縮縮的千尋。

    近些年來,“原生家庭”一詞頻頻出現于網絡,人們越來越堅信原生家庭對于一個人的終身性影響,仿佛沒有一個完美的家庭,就無法擁有完整的人格。有人說,原生家庭只會對前半生產生影響,后半生只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并做出行動,就不會繼續受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其實,不一定要到后半生,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的淡化大概從他獨立地走向社會就開始了。

    千尋,本是一個有點風吹草動都嚇得要死的孩子,然而當她的父母變成兩頭豬,她失去了全部的依靠之后,不得不逼迫自己變得堅強而獨立。千尋很幸運,遇到了白龍為她支招,讓她免于危險,可是白龍并不能時時守護在她身旁,種種磨難還必須自己去面對。幾次碰壁之后,她學會了懂禮貌,學會了不畏艱險,迎難而上。這與曾經懦弱的她形成鮮明的對比。

    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會隨著人生經歷的增加而逐漸消除,而那些正面影響會在一個人靈魂深處扎根,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處世原則。千尋善良而不為誘惑所動的品德多半形成于家庭,小小的千尋會懂得不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為金錢所動。

    很多人把千尋的父母看作人類貪欲的典型,這樣講確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影片中的情節就會發現,他們只是在幾次呼喚老板未果的情況下決定先吃飯后付錢,他們貪吃,但不是偷吃。如果說有什么道德上的瑕疵,最多是未經餐廳工作人員允許,先行品嘗了食物。

    影片的結尾,千尋跟著爸爸媽媽走出了隧道,爸爸媽媽還是老樣子,但千尋卻不再是曾經的千尋,她在神秘小鎮經過社會大熔爐的歷練,已經脫離了原生家庭的影響,變得更為堅強,更加適應這個世界。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