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藝術 > 推薦 > 正文

    創作是一個“渡己”的過程——玉雕大師李映峰的“觀音風”

    佛造像是玉雕創作中頗為常見的傳統題材,就當代玉雕而言,創作者們從材質、雕刻技法、表現手法等不同角度創新演繹,令這一傳統題材在當下的時代環境中呈現出新的藝術風貌。

    (點擊查看圖片)

    李映峰從事雕刻藝術二十余年,最初以木雕入門,后轉入玉雕,在早期的學習階段,他從花鳥蟲魚這些簡單的題材入手,之后逐漸涉獵到更廣泛的題材內容,奠定了堅實的創作基礎。2007年,李映峰在無意中看到了一些學佛與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僅為當時的李映峰解惑,也引發了他的興趣。在不斷的研究與積累中,李映峰逐漸產生了創作的想法,希望借由玉雕的藝術形式來詮釋他對佛法的理解。

    (點擊查看圖片)

    李映峰的玉雕佛造像多聚焦于佛首,由于作品形制較小,他注重于作品空間感的營造,這種空間感一方面是在材質天然形貌的基礎上謀篇布局,以高浮雕的技法突出神佛的主體形象,令其于視覺上超脫出材質原有的狹小空間;另一方面在于與外部空間的融合,通過對作品氣韻與意境的營造,將作品的有限置于外部空間的無限中,令其成為整體空間的一部分,與外部環境和諧共處。

    (點擊查看圖片)

    對于佛造像的表現,李映峰尤其擅長觀音造像,在他看來,觀音造像的重點在于神情與氣韻的表現。神情的刻畫直接關乎著作品的成敗。在李映峰的創作中,觀者從來不是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佛形象,他將自己多年的研習心得與對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用世俗情感拉近了與觀者的距離。在他的作品中,觀音多表現出慈悲、寧和、悲憫的一面。

    (點擊查看圖片)

    對李映峰而言,他仍然希望通過創作將自己的所思所悟表達出來,借由作品與觀者產生交流與共鳴,這種創作與交流本身也是一個“渡己”的過程。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