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中國·天水秦州“李廣杯”國際傳統射箭錦標賽將于2019年9月12日在秦州舉行。“李廣杯”國際傳統射箭錦標賽源于李廣射“虎”之典故。臨近賽事,讓我們一起先來了解一下射藝文化。
“射”乃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古書有云“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鑲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種體育活動,更是一種修身養性培養君子風度的方法。 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來看,中國古代的“射藝”應包含兩個主要運動,即射箭和彈弓。其中,射箭由于在軍事和狩獵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歷史上更受人們的重視。
射箭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可謂是中國古代體育項目的鼻祖,據考古發現,它在距今兩萬八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遺址,曾經發現了一件距今兩萬八千年前的石箭頭,這表明當時人類已經在開始使用弓箭了,這是用石頭磨制的箭頭,綁在木桿上作為當時射箭的用具。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把弓箭的發明使用,作為由中級蒙昧社會向高級蒙昧社會開始過渡的一個重要標志。弓箭的使用對于上古社會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由于弓箭具有強大的殺傷能力,更增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威力。
據《太平御覽》三百四十七卷記載,夏朝已經有了教授射箭的專職教員,同時還有了習射機構一“序”。夏之大學稱“序”。《孟子》云:“序者, 射也”。商朝沿襲了夏朝的習射制度并有所發展,亦有專人從事習射的管理工作。《禮記·王制》云:“ 耆老皆朝於癢,元日,習射上功”。說明當時學校習射是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除了“羿射九日”的神話之外,古代還有“逢蒙學射”、“紀昌學射”的傳說,反映出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射箭教師,懂得提高身體素質和掌握技術的關系。春秋、戰國時期,射箭運動普遍開展,射箭能手也比較多了,以楚國的養由基“百步穿楊”、“射穿七札”最為出名,不但顯示了春秋時代射箭技術的進步,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射箭還是軍事作戰的重要技能,為歷代軍事家所重視。《漢書·藝文志》記載了各種射法二十三篇,唐以后記載射法的書更多。歷代以射法聞名的高手,更是層出不窮。如漢朝的李廣“射石沒羽”,北齊的斛律光“射落大雕”,北周的長孫晟“一箭雙雕”,唐朝的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宋代的岳飛可以“左右手射”等等。這些英雄射手,是廣大人民群眾在廣泛開展的射箭運動中產生的。北宋有“弓箭社”組織,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忙則農耕,閑則射獵”,都說明射箭在我國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現代射箭運動始于英國。1900 年第2屆奧運會上射箭被列為比賽項目,1920 年被取消;1972 年慕尼黑奧運會恢復射箭項目之后,就一直是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重要的國際射箭比賽有世界射箭錦標賽,世界室外射箭錦標賽,以及國際野外射箭錦標賽。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