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藝術 > 推薦 > 正文

    玉雕藝術家李映峰的創作感悟:從學習到創作,從加法到減法

    任何一種藝術都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雕刻藝術同樣如此。在雕刻這個門類中,因為材質、題材內容、創作者等的不同又會形成不同的雕刻語言。最初,我從木雕進入雕刻門類,幾年間從福建到浙江,在不斷實踐中深入研究了不同木雕流派的藝術風格,熟練掌握了各種雕刻技法。

    (點擊查看圖片)

    就木雕而言,每一種材質都有其天然特性,雕刻過程中要根據材質的特性尋找適合的表現形式與技法,尤其是材質的天然紋理,對創作者的技藝水平有著很高的要求。與此同時,各地的流派風格不同,福建木雕更為立體,多用圓雕與鏤空雕表現,浙江東陽木雕則畫面感更強,對于深淺浮雕的運用有著極高的要求。

    (點擊查看圖片)

    對于木雕的學習與研究不僅讓我對傳統雕刻題材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更因為對不同材質與技法的探索令我在創作中更加勇于嘗試,這些都為日后的玉雕創作奠定了基礎。這些年來,我對眾多玉雕材質進行嘗試,探索不同的表現手法與雕刻語言,力求表現出不同材質所特有的美學特征與藝術效果。

    (點擊查看圖片)

    我衷情于中國傳統藝術,同時也喜歡西方藝術,我曾經有機會在一家建筑裝飾公司工作過一段時間,借機研究了西方建筑與裝飾,從西方古典雕塑與繪畫中受益良多。其間我研讀了大量專業書籍,查閱了很多素材與圖譜,分析各個時期的建筑與裝飾風格,從宮殿吊頂的整體布局到雕塑的造型比例與力學分析,再到羅馬柱上的藤蔓紋飾……如此種種打開了我的藝術視野,尤其是雕塑藝術所展現出的力量感與自然美,與中國傳統雕刻有著極大的不同。由此,我開始研究人體解剖圖、骨骼結構、肌肉走向等等,從平面到立體,從造型到比例,對玉雕佛造像的創作有很大幫助。

    得益于我對西方雕塑的研究,以及對裝飾細節的把握,在我的玉雕創作中,我十分注重作品立體感與空間感的表現,在佛造像作品中,我運用高浮雕技法令作品主體更為突出,將作品的內在空間向外延展,令作品與外在環境融為一體。在我的作品中常見對于各種紋飾的表現,紋飾看似簡單重復,卻最是考驗創作者對于細節的構思與把握。以作品中的火焰紋為例,其造型與線條既汲取了傳統紋飾的靈動,又融合了西方裝飾藝術中的力量感,兩廂融合才表現出如今的風格。

    (點擊查看圖片)

    ?如今回望我的創作歷程,其實是一個廣泛涉獵、兼收并蓄的過程。作為一個創作者,我喜歡探索陌生的領域,在那里獲取知識與靈感,同時也在玉雕創作上進行新的嘗試,滿足我對創作的追求。這些探索與嘗試不僅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對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了更多了解,同時這些沉淀與積累,讓我對創作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更多感悟,從而對玉雕創作有很大啟發。我們常說玉雕創作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我的經驗告訴我只有在智識與經驗上不斷做加法,才能更加準確地做好每一次減法。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