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印發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
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實施方案的通知
天政辦發〔2019〕71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
《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天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9年9月2日
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加強我市教育經費投入使用管理,優化支出結構,提高使用效益,根據《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實施方案的通知》(甘政辦發〔2018〕221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位置,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按照“優先保障、加大投入,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深化改革、提高績效”的原則,始終把教育投入作為戰略性投入予以優先保障。改革完善教育經費投入使用管理體制機制,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切實提高教育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推動教育內涵式發展,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標。
——落實優先發展戰略。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全面落實優先發展教育的責任,保證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投入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配置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
——結構調整不斷優化。科學規劃教育經費支出,重點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師隊伍建設保障水平,著力補齊教育發展短板,助力教育脫貧攻堅。確保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在校學生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繼續保持財政教育投入強度,積極擴大社會投入。
——政策措施更加完善。2019年,市級相關部門出臺配套文件,教育經費投入措施進一步完善,教育經費保障發展、推動改革、推進公平、提高質量的政策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確保調結構、提效益取得階段性成果。
——體制機制全面建立。2020年,政府主導、權責清晰、分擔合理、更為多元的教育經費籌措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規劃科學、標準支撐、結構合理、更可持續的教育經費使用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更科學的教育經費使用管理體系基本健全。
——經費管理科學規范。建立健全教育經費使用管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績效體系、制度體系,落實責任、強化監管、提高績效,2022年,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和教育資源配置效率明顯提高,與教育現代化相適應的教育經費投入使用管理體制機制全面建立。
——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認真履行預算績效管理主體責任,預算突出績效導向,執行加強績效監控,決算強化績效評價,結果體現剛性約束,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擴圍升級。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二、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
(三)持續保障財政投入。按照《天水市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市與縣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明確教育領域各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進一步完善落實教育轉移支付制度。市、縣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兩個只增不減”要求,通過政策設計、制度設計、標準設計帶動投入,落實財政教育支出責任。按照國家教育標準體系要求,完善并落實各級各類教育生均財政撥款制度。到2020年,各縣區要制定區域內各級各類學校生均經費基本標準和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建立健全動態調整機制。
(四)鼓勵擴大社會投入。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社會投入所占比重。市、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參照同級同類公辦學校扶持政策,結合實際,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基金獎勵、捐資激勵、土地劃撥、稅費減免、教師培訓、職稱評聘等方面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給予扶持,引導社會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社會捐贈收入財政配比政策,按規定落實公益性捐贈稅收優惠政策,發揮各級教育基金會作用,吸引社會捐贈。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市、縣區有關部門要按照規定的管理權限和屬地化管理原則,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狀況、培養成本和群眾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學費(保育教育費)、住宿費標準,建立與撥款、資助水平等相適應的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三、優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
(五)科學規劃教育經費支出。市、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與中期財政規劃的統籌銜接。中期財政規劃要充分考慮教育經費需求,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要合理確定階段性目標和任務,及時調整超越發展階段、違背教育規律、不可持續的政策。各級各類學校建設要合理布局,防止出現“空殼學校”。嚴格執行義務教育法,堅持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嚴禁隨意擴大免費教育政策實施范圍。
(六)重點保障義務教育投入。始終堅持把義務教育作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切實落實政府主體責任。進一步提高深度貧困縣區特別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義務教育鞏固率,加大教育扶貧力度,為徹底擺脫貧困奠定基礎。鞏固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的基礎上,逐步提高生均公用經費補助標準。落實對農村不足100人的小規模學校按100人撥付公用經費,寄宿制學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標準增加公用經費補助政策,單獨核定并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和隨班就讀殘疾學生公用經費,確保經費落實到學校和教學點,確保學校正常運轉。
(七)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積極實施農村小學小班教學質量提升行動計劃,提升鄉村學校辦學水平,振興鄉村教育。繼續加強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有關資金重點支持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改善基本辦學條件和師生基本生活條件,確保落實項目配套資金,保障城鄉義務教育學?;具_到省定辦學標準。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縮小和消除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學校之間義務教育差距,逐步實現義務教育設施設備標準化、師資配備均衡化、教育質量一體化。切實加大控輟保學工作力度,確保義務教育適齡兒童一個都不能少。下氣力解決城鎮“大班額”、隨遷子女就學、農村留守兒童入校寄宿、易地扶貧搬遷入學等突出問題,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確保2019年秦安縣、清水縣,2020年武山縣、張家川縣,分別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縣目標。
(八)提高教師隊伍建設保障水平。市、縣區有關部門要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投入的重點予以優先保障,鼓勵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教育事業,努力讓教師成為全社會尊重的職業。財政教育經費要優先保障中小學教職工工資發放,推動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嚴格規范教師編制管理,對符合條件的非在編教師要加快入編,并實行同工同酬。完善中小學教師培訓經費保障機制,按規定落實中小學教師培訓經費,統籌實施中小學、幼兒園、職業學校教師國家、省、市、縣和校本培訓計劃,不斷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長效聯動機制,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統籌考慮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水平,實現與當地公務員工資收入同步調整,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建立健全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動態調整機制,逐年提高中小學教師績效工資總量。進一步加強各級財政統籌,強化政府責任,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優先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收入政策。力爭用三年時間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待遇問題,凡未達到要求的縣區要限期整改達標,財力較強的縣區要加快進度。嚴格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鼓勵有條件的縣區提高標準。及時足額發放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加強教師周轉房建設,提高鄉村教師工作生活水平,引導優秀教師到農村任教。各縣區要根據幼兒園規模,創新方式方法,合理配備保教保育人員,按照崗位確定工資標準,逐步解決同工不同酬問題。支持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和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建設。
四、投資突出補齊發展短板
(九)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各縣區要加快制定落實公辦幼兒園生均財政撥款標準、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財政補助政策,逐步提高學前教育財政支持水平,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布局合理、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擴大公益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力度,建立健全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進入退出機制,支持民辦幼兒園提供普惠性服務,進一步緩解“入園難”“入園貴”問題。
(十)支持普通高中發展。各縣區要制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經費財政撥款標準并列入預算,健全普通高中生均財政撥款制度,加快改善基本辦學條件。整合普通高中建設項目,支持普通高中校舍改擴建、配置圖書和教學儀器設備以及體育運動場等附屬設施建設,著力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為新高考改革打好基礎。設立特色高中建設支持計劃,通過向社會組織、專業機構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動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管理創新、學校評估、學科建設等專業服務供給。按照地方政府債務化解范圍,對普通高中債務中屬于存量地方政府債務的,可通過發行地方債券置換。
(十一)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落實并逐步提高職業學校生均財政撥款水平,完善政府、行業、企業及其它社會力量依法籌集經費機制。財政專項資金重點向2所國家和2所省級示范校傾斜,向專業建設符合市場需求和我市特色支柱產業發展需要的7所市級重點專業學校傾斜,向教育質量高、對口就業率高、辦學規模大的職業學校傾斜。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以校企合作共建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為重點,支持職業學校改善辦學和實習實訓條件,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重點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加快縣區職校標準化建設,推進實施質量提升計劃,支持職業教育服務脫貧攻堅,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十二)加快天水職教園區建設。加大市級財政投入力度,多方爭取資金,按照“新職教園區,新專業集群,新辦學模式,新城市名片”的辦學定位,著力打造“智慧化、人文化、園林化、時尚化”的現代化職業教育園區。堅持一次征地、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千方百計保障投入,加快建設進度,確保第一階段建設2020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把天水職教園區建設成隴東南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支柱產業急需人才的搖籃。
(十三)全力保障教育脫貧攻堅。圍繞“保基本促公平、助脫貧促民生、抓育人促發展”的目標任務,財政教育經費著力向深度貧困地區和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等經濟困難學生傾斜。聚焦深度貧困縣區,以義務教育為重點,繼續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加大統籌力度,存量資金優先保障、增量資金更多用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發展教育和幫助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推動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堅持控輟保學重心下移,關口前移,確保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精準扶貧戶一個都不能少。加強農村邊遠山區小規模學校建設,確保20條底線達標。切實保障教育脫貧攻堅精準對接、精準脫貧、取得實效。
(十四)完善學生資助體系。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健全學生資助制度,完善資助辦法,提高精準水平。優先保障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非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等特殊困難學生群體,確保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無障礙入學,統籌兼顧其他各類困難學生,全面落實各級各類學生資助政策。加大各級財政投入,統籌政府、社會、學校等各種資助項目和資金,實現應助盡助。強化資助育人理念,構建資助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實現營養改善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覆蓋。發揮學生資助育人功效,做到資助對象精準、手段精準、時效精準,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
(十五)加大教育改革投入。加大課程改革、教學改革、教材建設等方面的投入,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內涵發展。支持健全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監管體系,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確保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教研活動、教學改革等方面投入,重點加快小規模學校的改革力度,突破質量瓶頸,補齊發展短板,推動實現義務教育優質資源均衡。支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與高考綜合改革協同推進,統籌高考與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功能定位,實行綜合評價、擇優錄取。支持職業學校推廣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實現德技并修、工學結合。支持駐市高校優化專業結構,加快急需緊缺專業建設,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支持教育信息化平臺建設和資源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五、科學管理使用教育經費
(十六)全面落實管理責任。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落實市、縣區政府教育經費統籌權和各級各類學校經費使用自主權??h區政府要建立健全“誰使用、誰負責”的教育經費使用管理責任體系,明晰各相關部門和學校在教育經費使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職責,明確具體責任單位。教育部門和學校是教育經費的直接使用者、管理者,在教育經費使用管理中負有主體責任,要會同相關部門科學規劃事業發展和經費使用,依法依規、合理有效使用教育經費。財政部門要按規定落實國家財政教育投入政策,優先保障教育支出,加強預算管理和財政監督。發展改革部門要優先規劃教育發展,依法加強成本監審。人社部門要優先保障學校教職工配備,落實完善教師待遇政策。
(十七)全面建立監管體系。建立事前監審、事中監控、事后監督,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經費監管體系。健全預算審核機制,加強預算安排事前績效評估。逐步擴大項目支出預算評審范圍。加強預算執行事中監控,硬化預算執行約束,從嚴控制預算調劑事項,健全經濟活動內部控制體系,實施大額資金流動全過程監控,有效防控經濟風險。加強預決算事后監督,各縣區政府、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全面推進教育部門預決算公開。加強各級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教育經費使用管理和績效管理情況納入教育督導考核范圍。加強教育內部審計監督,提高審計質量,強化審計結果運用,推動完善內部治理。推進經濟責任審計黨政同責同審,實現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全覆蓋。鼓勵探索建立中小學校長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
(十八)全面提高使用績效。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牢固樹立“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理念,逐步將績效管理范圍覆蓋到所有財政教育資金,并深度融入預算編制、執行、監督全過程,完善細化可操作可檢查的績效管理措施辦法,建立健全體現教育行業特點的績效管理體系。明確預算績效管理的主體責任,圍繞部門職責、行業發展規劃,從管理效率、履行職能、社會效應、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等方面,綜合衡量教育政策和項目的實施效果。強化預算績效目標管理,緊密結合教育事業發展,優化績效目標設置,完善績效目標隨同預算批復下達機制。創新評估評價方法,提高績效評估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開展績效目標執行監控,對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和預算執行進度進行即時監控,及時糾正偏差。堅持財政教育資金用到哪里、績效評價就跟蹤到哪里,加強動態績效評價。健全績效評價結果反饋制度和績效問題整改責任制。加強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對績效好的項目原則上優先保障,對績效一般的項目要督促改進,對交叉重復、碎片化的項目予以調整,對低效無效項目一律削減或取消。加大績效信息公開力度,將績效目標執行情況和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完善政策、編制預算、優化結構、改進管理的重要依據,作為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堅持厲行勤儉節約辦教育,嚴禁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嚴禁超標準建設豪華學校,把每一筆教育經費都用到關鍵處。
(十九)全面增強管理能力。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加強對財務工作的組織領導,不斷提高服務意識,切實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全面增強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本領。建立完善資金分配、預算管理、國有資產管理、科研經費管理等制度體系,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財政資金支出時效性管理,著力加快財政教育資金支出進度,確保政策和項目盡快落地見效。加大財政存量資金清理盤活力度,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依托全國教育經費信息化管理平臺,嚴格落實財政教育投入信息月報制度和教育經費統計季報制度,實現即時動態監管。完善教育財務管理干部隊伍定期培訓制度,實現全員輪訓,增強專業化管理能力。加強學校財會、審計和資產管理人員配備,加強學生資助、經費監管、基金會等隊伍建設。
六、加強組織實施
(二十)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政府要切實發揮統籌作用,教育、財政等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明確工作職責,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認真落實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優化教育經費使用結構、科學管理使用教育經費等各項任務,切實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二十一)落實工作責任。緊密結合實際,統籌近期、中期、長期工作目標任務,加強頂層設計,制定落實具體實施方案,細化工作重點,逐項分解任務,提出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逐項落實責任單位、責任人和任務要求,建立責任清單和工作臺賬,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層層壓實責任,確保分年度、分步驟落實到位。
(二十二)加強督查問責。市、縣區有關部門要加大財政教育經費投入使用管理情況的督查力度,縣區要定期向市教育、財政和人社等相關部門報送落實情況,市政府將適時組織開展督查。對督查中發現的問題,要抓好整改問責。對違反財經紀律的行為,依紀依規嚴肅處理;對違反法律的行為,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附件: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實施方案重點工作任務分解表
、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