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起于19世紀上半葉的俄羅斯現實主義美術流派,在近二百年的歷史上出現了許多的大師,如列賓、蘇里科夫、列維坦、希施金、柯拉姆斯科依、謝洛夫等,可謂群星燦爛。他們創作的眾多優秀繪畫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20世紀30年代起,我國的文藝名家開始深深被俄羅斯的現實主義藝術所吸引和震撼,徐悲鴻熱情而大力介紹俄羅斯美術,并用“其守道之堅決,處事之敏慧,求真之勇邁,感覺之精微”這樣的斷語來推崇俄羅斯現實主義藝術精神。在我國現當代美術發展歷程上,俄羅斯現實主義美術所產生的影響遠遠大于其他國度及藝術流派。俄羅斯現實主義美術不僅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有高超的藝術性,達到內涵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其對我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現實主義畫作的思想性、歷史性和繪畫語言的敘事性特征。
注重繪畫的思想性與歷史性
19世紀被譽為俄羅斯文化藝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哲學、文學、音樂、繪畫等都產生了許多享譽世界的經典之作。在美術方面,畫家們反對舊式藝術,力圖突破專制而僵化的藝術教育局限和藩籬,不再拘于唯藝術和學院派的束縛,主張面向社會現實生活,采用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真實描摹俄羅斯的民族歷史和社會生活,并以此表現藝術家對社會歷史現實的深刻思考和崇高的理想追求,體現出濃郁的人道主義關懷和愛國主義的憂思。例如蘇里科夫的主要作品描繪的都是對俄國歷史進程有影響的重大事件。他常常將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放在矛盾復雜的情理兩難處境中來塑造,以此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價值立場。列賓的歷史題材名作《伊凡雷帝殺子》也具有類似的特征,畫作生動而深刻地描繪了歷史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了人物矛盾復雜的精神世界。正如權威評論家斯塔索夫對俄羅斯現實主義藝術所給予的高度贊揚:“現在,站在我們面前的是另一種藝術家了。他們是健康的、有思想的。他們不把藝術當作玩具或娛樂。他們注視著周圍發生的一切,并且把自己的眼光嚴肅地集中到歷史上去……”
的確,歷史畫創作不應僅僅是歷史的圖解和再現,其實更是對歷史的反省與思考。俄蘇的很多重大歷史題材的創作突出表現歷史和戰爭中的人性或歷史實踐中個人的遭遇,藝術創作的歷史性特征不是為了簡單地重現歷史場景,而是要在對重大歷史題材的表現中不斷地反思歷史,認識現實,展現人們對歷史理解的發展與變化,即通過再現歷史傳達思想。
徐悲鴻于1949年重新訪問蘇聯回國后曾說過:“社會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的現實主義的作品光輝的表現,使我感到極大的興奮。”從此之后,他積極推行中國的現實主義美術。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美術界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學習、接受俄蘇現實主義藝術的創作方法。在學習和接受俄蘇現實主義藝術的過程中,中國藝術家創作出了眾多杰出的現實主義畫作,例如靳尚誼的《登上慕士塔格峰》、詹建俊的《起家》、汪誠一的《遠方來信》、王恤珠的《待渡》、于長拱的《冼星海在陜北》、高虹的《孤兒》、任夢璋的《收獲的季節》、魏傳義的《歇晌》等,將時代青年的奮進人生置于激情燃燒的歲月。尤其是表現革命歷史和抗戰進程的重大題材作品,通過突顯崇高感和歷史感,采用宏大、生動的歷史畫面,再現我國藝術家深邃的思想和愛國情懷。例如董希文的《紅軍不怕遠征難》、石魯的《轉戰陜北》、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潘鶴的《艱苦歲月》、王盛烈的《八女投江》、馮法祀的《劉胡蘭就義》等,這些優秀的繪畫作品已成為中國現當代美術史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的經典之作,它們之中很多畫作或隱或現地映現出俄蘇現實主義藝術獨特的韻味,從中不難看出所受的俄蘇現實主義藝術的影響。這些繪畫吸收了俄羅斯現實主義藝術注重思想性與歷史性的特點,同時畫家們懷著革命激情及深厚的歷史情感,既體現了當時的革命現實主義的人民性特征,也融入了革命浪漫主義的精神理想,代表了當時中國美術界在歷史畫中的成就。時至今日,在欣賞這些畫作時,那激蕩人心的歷史事件和撲面而來的崇高氣息,仍使觀賞者深受感染和心靈的洗禮,畫作蘊含的歷史性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內涵。
繪畫語言的敘事性追求
與主題上注重歷史性緊密相關的是,俄羅斯現實主義美術里具有非常明顯的文學性和敘事性特征。在繪畫語言的敘事性上,這些藝術作品常常蘊含著有一種非常感人的、心理的、文化的、政治的因素在里面。繪畫藝術的敘事性就是通過一幅畫作,表現某個歷史時段或場景中一些人物身上所發生的故事。然而,這種敘事性絕不是單純地展現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故事的背后往往包含了作者創作繪畫時的情感狀況、心理活動以及他對人、對現實、對世界的理解。俄羅斯現實主義美術語言的敘事性體現在不僅通過畫面和背景講述一個故事,表現一個人物或交代某一個生活場景,而且要傳達畫作之外的某一種生活態度和價值認知。這些藝術性的敘述表達常常帶給欣賞者以啟發,使審美進入一種新的高度。
列賓的繪畫體現了對現實主義的純粹向往與執著追求,他畫作中敘述性的畫面往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觀點表達能力。他的畫作大都營構了充滿戲劇化的場景,具有極強的敘事性和詩化特征,注重刻畫人物表情與內心活動。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就是《查波羅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王》。這幅畫所描繪的是熱愛自己的祖國、決不歸降的哥薩克勇士們給勸其歸順的蘇丹王寫回信時的情景。用現實主義的敘事性表現手法傳達出了俄羅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生活傳統。的確,俄羅斯現實主義美術充分體現了對形式語言和敘事性的雙重追求。一幅幅作品像是一首首富有表現力的敘事詩,這種強烈的繪畫語言以及語言的敘事性在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
俄蘇這種繪畫語言的敘事性對我國的現實主義繪畫同樣產生了影響。魯迅寫的《記蘇聯版畫展覽會》一文對蘇聯版畫做出極高的評價:“真摯,卻非固執;美麗,卻非淫艷;愉快,卻非狂歡;有力,卻非粗暴;但又不是靜止的,它令人覺得一種震動……”這番話令人感受到了俄羅斯現實主義藝術豐富的內涵和靈動的敘事風格。
藝術的敘事性要通過作品的敘事方式呈現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歷史事件和不同人物的特征和精神面貌。在我國的現實主義繪畫作品中,尤其強調這種敘事性。例如,新中國成立以后,許多畫家用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以敘事性為線索,在作品的指向性上表現革命勝利的時代精神,樹立建功立業的領袖和英雄人物的新形象,如徐悲鴻的《人民慰問紅軍》、王式廓的《井岡山會師》、馮法祀的《越過甲金山》、董希文的《搶渡大渡河》、艾中信的《一九二○年毛主席組織馬克思小組》、夏同光的《南昌起義》、侯一民的《劉少奇同志與安源礦工》等等,這些大多受過俄羅斯藝術教育或熏陶的藝術家們的繪畫在俄羅斯現實主義美術影響之下,又融入鮮明的民族風格,同時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通過濃濃的敘事性特征實現了藝術的精神引導和教育作用,為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的現實主義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啟示與展望
俄羅斯現實主義美術對中國美術界和美術教育都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家留學蘇聯,了解并學習現實主義繪畫,徐悲鴻提倡現實主義傳統,通過油畫加強藝術的現實主義性質,反映藝術和生活的關系。一直到近年來,俄羅斯現實主義繪畫在中國多次展出,中俄兩國藝術的紐帶從未割斷也無法割斷。中國美術界所受的俄蘇現實主義美術影響主要是19世紀以巡回展覽畫派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后來的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美術。俄羅斯現實主義藝術對我國繪畫的啟示,就是要思考如何使創作具有歷史的新意并真正體現時代的特征。
在藝術領域,現實主義的精神和理念開創了人們認識世界、感受世界、表現世界、反思世界的一套系統方法,同時也在對現實世界的描畫中表達了自我,完成了主客體的統一。新時期,很多藝術家提倡現實主義,呼喚傳統,主張凸顯藝術中最經典的、最本質的東西,張揚民族精神。一方面,我們傳統的民族文化應該在繪畫中有所體現,而現實主義繪畫的歷史性和敘事性賦予它無論在技巧上還是在內容上都無法代替的優越性。另一方面,繪畫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與變化,某一個歷史時段的現實作品,隨著時間車輪的飛速旋轉就會變成歷史的,供現代人反思、再闡釋和再認識,在時代的變換中體現歷史性的厚重與意義。
當下藝術的現實主義被重新強調,其敘事性不僅體現了藝術的本體性特征,也體現了時代歷史對藝術的根本要求。充滿文學性和敘事性的現實主義作品,一般常常有著與波瀾壯闊的歷史和生動復雜的現實社會相關聯的內涵容量,是時代的鏡子和歷史的回響,不僅可以有多元化的解讀,而且有著廣闊的闡釋空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美術創作豐富多彩,流派紛呈,無論是主題的選擇和創作的手法都趨向多元、繁榮的局面。但現實主義的藝術永遠不會過時,永遠在路上,我們的藝術家必須心中有人民、腳下有生活,要永遠懷著真情實感,為歷史記錄,為人民代言,從時代歷史和現實生活去汲取源頭活水,本著現實主義的藝術精神,去繪就表現時代和民族精神的史詩性作品,這是新時代藝術家的必由之路。
(作者:劉艷輝,單位: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