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勤功,字勉之,號孌石,吟墨齋主人。1939年出生于盤古女媧故里河南省西華縣。中國國家畫院87屆研修生。受教于李可染、何海霞、田世光,劉勃舒等,同時拜崔子范先生為師,專攻大寫意花鳥畫。其作品重筆墨、重神韻、重骨氣、重情趣,形成了筆墨酣暢、色彩明快、稚拙古樸、生動概括的藝術(shù)風格。尤善畫梅,虬枝鐵干,風韻獨存,格調(diào)高雅,自成一家。
榮獲“中國百杰畫家”“慈善之星”“慈善書畫家”“德藝雙馨書畫家”等榮譽稱號。作品和簡歷載入《中國當代國畫家大辭典》、《中國書畫名家大師畫典》等。出版有《崔子范談藝錄》、《理勤功畫集》、《理勤功花鳥畫選》、《美術(shù)家理勤功》、《五色梅花彩墨畫法》、《理勤功百梅精品集》等。
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河南省政協(xié)委員、曾任中國畫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名家書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等。
理勤功:《又一個“十年寒窗”》
1987年,我有幸考入北京中國國家畫院(當時叫中國畫研究院),第一屆高研班學習深造,院領(lǐng)導請來了李可染、何海霞、劉勃舒、田世光、潘絜茲、崔子范、高冠華、劉凌滄、秦嶺云等三十多位大師、教授、專家,為我們講課、輔導。真乃三生有幸,受益匪淺。
恩師崔子范先生陸續(xù)給我們講了三天課,12月26號是最后一天,他帶來了八大山人吳昌碩、虛谷、齊白石等四大畫冊,供我們閱讀,并分別介紹了他們的繪畫成就和藝術(shù)風格,下午,在講臺上他掛出了30余幅自己的作品讓大家欣賞品評,并把創(chuàng)作過程和創(chuàng)作理念介紹給我們。最后,在崔老的倡導下,和同學們一起完成了一幅六尺大的花鳥畫,正當大家紛紛在畫面上簽名蓋章的時候,崔老拈起一張四尺三裁的宣紙,轉(zhuǎn)身對我說:你不是喜歡“十年寒窗”嗎?今天就送你一個“十年寒窗”。只見崔老舒紙染翰奮筆疾書,頃刻,散發(fā)著墨香、閃耀著金光、充滿著希望的“十年寒窗”四個大字展現(xiàn)在眼前。崔老語重心長的對我們說:“十年寒窗”并不是一生只要一個,一個“寒窗”過去之后回過頭來看一看,總結(jié)一下,辦個畫展、出本畫冊,一是向社會做個匯報,二是對個人也是個促進。希望你們能夠一個“寒窗”接著一個“寒窗”地學習下去,不斷總結(jié)過去,繼往開來,爭取畫的更好。
我把“十年寒窗”這四個大字,作為座右銘掛在眼前,記在心里,過去的幾十年,幾個“寒窗”過去了,我在北京、深圳、桂林、鄭州等地辦了幾個畫展。也出版了《理勤功畫集》《理勤功花鳥畫選》《美術(shù)家理勤功》《崔子范談藝錄》等幾部著作。
榮寶齋出版社為我出版的這本《百梅精品集》是我最近這個“寒窗”的總結(jié)。
我酷愛畫梅花,因為她以其特有的自然屬性和出眾的形象質(zhì)體,展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高尚氣質(zhì)和民族精神,她剛強而溫雅,高尚而清純的品格,正是我們中華民族性格的象征。鐵干虬枝卻花瓣柔美,沖寒斗雪卻俏不爭春。歷盡滄桑的老梅樹,正如龍蟠鳳舞、虬曲縱橫,剛勁婀娜,或頂著風霜,或迎著日出,或向著晚霞,舒展花苞、競相開放,在那充滿著冷艷幽香的宇宙中,凝結(jié)著一種尚待爆發(fā)的活力,閃耀著一種不可漠視的光芒,報到著即將到來的春光無限,她洋溢著時代氣息,散發(fā)著人民的希望。蟠龍蒼勁有老干,剛健有力是新枝,充滿活力乃花朵。古人有以梅言志、借梅抒情之說。我覺得應該把梅花作為一種生命體去塑造,應該為梅花精神立碑。以感知昭明靈覺,把感受凝聚在一種沖動的火焰和燃燒的激情之中。我們所看到的紅梅、白梅、黃梅、綠梅,雨中之梅、雪中之梅、月下之梅、庭院之梅、盆景之梅、百年古梅、嫁接之梅,等等,千姿百態(tài)、欣欣向榮。大自然的賜舍,給予我們無限生機和良好的藝術(shù)空間。
一句老生常談的話:“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畫梅花當拜梅花為師,我有兩方印章,一方是“我?guī)熋穲@”,一方是“我畫吾梅”;在過去的歲月里,我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逢出差、旅游、考察,無論是走到哪里,一定要去拜訪梅園、梅山、梅林、梅嶺、梅塢等。中國臘梅文化之鄉(xiāng),素有“鄢陵臘梅冠天下”之稱,我的家鄉(xiāng)與鄢陵是比鄰,其境內(nèi)的中國臘梅園、鄢陵梅園、新科梅園、姚家臘梅園、花藝臘梅資源圃等都成了我的寫生基地,在這里學到了在書本上看不到的知識,民間對梅花有喜慶之說、友情之說、風骨之說、媒妁之說、辟邪之說,等等。在鄢陵處處可以聽到對臘梅的贊譽之聲。
到梅園去不單單是“賞梅”“尋梅”,更主要的是“訪梅”“探梅”“問梅”“憶梅”“夢梅”“詠梅”“品梅”。品梅,以清、以瘦、以孤、以疏為韻,以曲、以老、以斜、以奇為美,以迎寒、以冰封、以雪鎖、以霜凝為品格,以挺拔、以虬勁、以傲骨為精神。從中可以得到最真實的感受,最可愛的美姿,最享受的美意,對梅寫生,是更進一步熟悉梅花。觀其態(tài)、悟其性、思其情,從中攝取“典型”,寫梅之生意、梅之生機、梅之傲骨。實踐證明,在梅園里可以找到梅之清氣,發(fā)現(xiàn)生氣,提煉骨氣,同時也能夠去掉匠氣,擺脫俗氣。
畫梅,在我國繪畫題材中,是最具抽象的一門藝術(shù),她接近于古典音樂中的夢幻印象,也如同中國傳統(tǒng)戲劇人物中的一招一式,一舉一動 ,和那閃光的亮相。他通過構(gòu)圖的疏密,繁簡,筆墨的濃淡五彩,虛實、陰陽的變化,點面的組合,線條的舞動,能夠感到一種莫大的樂趣,一種夢幻般的美意,寫意畫中的梅花,不僅止于梅花的主觀印象,而是將其組合、分解、玩味、默化、重塑,抒發(fā)意象之中,這是師造化精神的體現(xiàn),是領(lǐng)會梅花精神與民族氣節(jié),時代精神的感應。
美術(shù)評論家薛永年先生曾對我講:作為一個畫家,必須要有追求,要走自己的路,你畫梅花一定要畫出個人風格,畫出自己的藝術(shù)符號。薛先生為我指出一條努力之路。
《我畫吾梅》畫出個人風格,畫出梅花的藝術(shù)符號,是我的追求,不過要從眼中之梅,以不同前人的眼光、學識、修養(yǎng)、品格、情感和境界,上升的腦中之梅,再到畫中之梅,也就是從自然--到感知--再到藝術(shù)的過程,是一個需要較長時間的甚至是終生潛移默化的過程。正如尊師崔子范先生所說:“中國畫要追求三美,自然美,筆墨美、藝術(shù)美,要從前人的自然美、筆墨美中追求藝術(shù)美,是自然美的升華。從自然美變成筆墨美,再變成藝術(shù)美,這三變和知了猴差不多的時間,知了猴在地里是三年,才能變成知了,就這么難變。” 從實踐中我深有體會。[注]
又一個“寒窗”開始了,我的想法是老驥伏櫪,寒窗繼續(xù),力所能及。
今天,僅以我這本《理勤功百梅精品集》……
獻給我一百零二歲的母親。
獻給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建國六十九周年。
獻給我的恩師崔子范先生!
感謝我的良師益友對我的關(guān)心和支持!
感謝榮寶齋為我出版了這么精美的畫冊!
理勤功于戊戌年春節(jié)
(注:《崔子范談藝錄》17頁。)
理勤功《百梅精品集》畫冊部分國畫: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