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第十五屆四大國石雕刻藝術展文化論壇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行。論壇現場,多位文化屆、藝術屆的名家、專家帶來精彩的講述,分享了自身對文化藝術的理解與思考以及對石文化的感悟。并圍繞國石的篆刻藝術、石文化的人文背景、四大國石的地質構成、漢字與傳統文化等維度進行分享和交流,推進國石藝術的合作,為國石雕刻藝術行業發展獻計獻策。
(點擊查看圖片)
中國安華集團巴林右旗巴林石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志軍進行開場發言,他表示,今年的文化論壇突破文化差異造成的壁壘,邀請不同行業的文化專家進行講座。他相信不同專家的建言獻策能讓我們拓寬視野,啟迪思路,站在更高的視野重新審視自己和整個國石文化產業。四大國石的顏色、紋理、品種、類別等自古以來就受到雕刻藝術家、皇室貴胄、文人墨客的青睞。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應當思考如何深度挖掘傳統文化,使國石文化與當代社會深度融合,從而進一步擴大國石文化產業的受眾群體,使國石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在文化論壇上,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西冷印社社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張公者作了題為《篆刻藝術與石的因緣際會》的講座。他引用大量史料記載具體講述了篆刻與印石歷史淵源、各個朝代的發展演變,并提煉總結了從古至今印章的類別與用途、石篆刻藝術的文化涵養等,提倡讓工藝更加藝術和具有文化內核,成就中國獨特的篆刻藝術。
榮寶齋書法院院長、《藝術品》期刊主編王登科講述了中國石文化的人文背景與淵源。他分享了中國石文化的人文背景,以書法家和作家的視野來談論石頭。他提到中國人對石頭的情感更是一種文化寄托,將生活賦予藝術,無論是畫家還是文人筆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藝術是人內心寫照,是情感的一種外化。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工藝美術特級大師楊根連作了題為《金石韻味》的講座。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對玉、石的喜愛異常,以手藝人的角度講述了琢玉造石是傳承歷史,賦予石頭這一物質文化思想,并號召敬畏石玉手藝人,立志做好每一件作品,傳承好文化遺產。
中國地質博物館工程師彭艷菊的發言從地質層面講述“中國四大名石”——福建的壽山石、浙江的青田石、昌化石以及內蒙古的巴林石的前世與今生,從名石的起源和分類、名石的收藏于展望等方面展開,并表示四大名石的共同點都有色彩斑斕、質地細膩溫潤、細軟適中便于雕刻以及帝王和文人喜愛。她認為四大名石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四大名石流光溢彩,應該化繁為簡,統一標準,才能飛入尋常百姓家,以精品收藏帶動市場熱度,以知識普及推動行業有序發展。
最后,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副會長、《人民日報》海外版主編潘衍習作為題為《漢字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座。他講述了中國漢字造字用字的博大精深,并現場演示了象形漢字的演變和寓意,漢字是中華幾千年文明連綿不絕的載體,更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期望“中華漢字五千年,一脈相承萬代傳”。
論壇召開時逢四大國石雕刻藝術展首次在北京舉辦,本屆展覽將把名石、名家的雕刻技藝充分展現給首都觀眾,把四大國石在雕刻、收藏等方面的成就逐一呈現,將中國人賞石、愛石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展覽技術相結合,集中展示2019四大國石雕刻藝術的新風貌,讓與會專家學者代表與國石愛好者更直接、更有效地進行國石文化的交流。國石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個性將跨入新時代,為豐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發展之路添磚加瓦。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