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7日,“文化復興–第二屆上海中心關寶琮大師陶瓷藝術展”,在上海中心大廈盛裝開幕。展會上展出多年精心創作和收藏的繪畫和陶瓷藝術精品,共同分享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創作成果。來自京滬浙等地的文化名家和媒體代表應邀出席了展覽開幕式。
展會圖版(攝影:馮贛勇)(點擊查看圖片)
此次展覽依然延續首屆“文化復興”為主題,除了關寶琮大師本人的作品外,還攜手關濤、汪洋、汪州、毛丹宇、顧少波、毛威等幾位高徒創作的眾多作品參展,展品有景德鎮青花瓷,龍泉青瓷,宜興紫砂壺,國畫等一系列作品;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可謂匠心智作,傾情呈現,精彩紛呈。這些展品曾深受世界各地藝術家、收藏家及藝術愛好者們的喜愛。展覽由北京新華藝韻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華京讀書會協辦。
展會一角(攝影:馮贛勇)(點擊查看圖片)
關寶琮,男,1935年12月13日,出生于遼寧省西豐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魯迅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委員、遼寧省博物館顧問、北京大學賽克勒藝術博物館顧問、遼寧省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曾出版《中國古代陶瓷造型與裝飾研究》、《中國民間青花瓷》、《遼代陶瓷》、《遼瓷新品種研制》等多部收藏及學術作品。1960年,魯迅美術學院畢業,同年又赴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系。從師陶瓷雕塑家蔡金臺先生、毛龍汲先生學習。并進修陶瓷史、陶瓷工藝史。
介紹展品(攝影:馮贛勇)(點擊查看圖片)
此次展會的展品可謂精彩紛呈,豐富多彩,精品繁多。例如國畫《童趣圖》與《風入四蹄輕》均為關寶琮大師今年八十五歲創作的,關寶琮先生善畫人物尤以描繪兒童善長,關先生雖年事已高但童心未泯,以夸張提煉多變的動態表現一群可愛的孩子嬉戲歡樂的場面或在踢球、或在煮茶、或在下棋、或在牧牛等場景生動有趣。作品是以夸張變形的手法表現四駿嬉戲歡樂的場面。用筆老辣、概括、簡練、生動有趣。
拍下精美展品(攝影:馮贛勇)(點擊查看圖片)
此外,關寶琮先生創作的青瓷《荷花瓣杯》,作品杯身刻荷花瓣,采用含鐵量較低、含鉀量高的高嶺土,經高溫1300多度燒制而成,釉色影青滋潤,脂如凝玉,光照呈半透明豬油狀。該品燒制難度高,工藝復雜,成品合格率極低,器型如荷花花婉約清雅。而《紫砂壺–恒古壺》則采用了大紅袍朱泥制作而成,古樸敦厚,耐人尋味,取圓形為基調,渾圓飽滿,線條流暢,在傳統的基礎上略有改進,卻也塑造了恒古不變的經典造型藝術。
關寶琮和汪洋在展會(攝影:馮贛勇)(點擊查看圖片)
再有關寶琮先生創作的青花瓷《雁蕩即景》青花山水瓶,畫面以浙江雁蕩山為原型,用國畫寫意山水在胚胎上完成此作品,在施釉,經1300多度,高溫入窯一次燒成。而《紫砂套壺–曼生十八式》更是展現了關寶琮大師的獨具匠心。自蘇東坡等文人雅士開始在紫砂壺上雕刻書法繪畫后,紫砂壺就具有了特殊文化內涵,而曼生壺系列因為雕刻數量多,流傳廣,自成一個系列,所以在紫砂歷史上是非常有影響力的。據考查,曼生壺不止十八式,至少有三十八種左右樣式。
關大師徒弟作品(攝影:馮贛勇)(點擊查看圖片)
展會上除了關寶琮大師的作品外,其徒弟們的作品也可圈可點。關濤創作的陶土《柴燒金蟾手抓紫砂壺》作品以陶土拉坯成形,采用無釉柴燒工藝,經1300度,72小時松木燒成自然落灰效果。科班出身的關濤,1968年出生,沈陽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1990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學院美術系國畫專業。后隨父關寶琮大師學習陶藝,先后到景德鎮、江蘇宜興等陶瓷產區研究學習。先后出版了《歷代紫砂款識》、《日本陶瓷圖典》、《初級陶藝技法》、《陶林漫步》和《陶藝技法》等著作。
作品無題(攝影:馮贛勇)(點擊查看圖片)
汪洋的青花《蘭竹圖》是在坯體上用青花顏料,在坯體上用中國畫小寫意的手法寫蘭竹,后再施一層青白釉,后經1300多度高溫入窯燒成。另一件《釉里紅劍筒–清風》的作品,是在坯體上用釉里紅顏料,在坯體上用中國畫小寫意的手法寫竹,后再施一層青白釉,后經1300多度高溫入窯燒成。
展品前留影(攝影:馮贛勇)(點擊查看圖片)
汪洋,1973年生于安徽祁門,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 師從馬頌良、孫其峰、關寶琮、霍春陽等名家。2011年于中國國家畫院范揚工作室學習2014年于清華美院呂堯臣大師紫砂研修班學習。
關寶琮徒弟們(攝影:馮贛勇)(點擊查看圖片)
毛丹宇的《青瓷鳳尾瓶–連年有魚》是一款傳統裝飾器形鳳尾瓶,器形碩大,采用龍泉本地朱砂泥,上梅子青釉,釆用半刀泥手法刻劃,畫面為鯉魚繞盛荷嬉戲追逐,蓮葉滿塘,溪草茂生。毛丹宇,1964年出生于浙江龍泉,浙江省工藝美術師,高級技師(一級)。自幼隨父親毛松林(原中國龍泉青瓷研究所所長)大師學藝,涉入青瓷行業,從原料工藝到成型工藝制作, 已有35年歷程;后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關寶琮學習陶瓷造型設計、制作及釉色研究。
合影留念(攝影:馮贛勇)(點擊查看圖片)
汪洲創作的《綜合裝飾膽瓶–童趣圖》采用了釉下雕刻工藝,吹上無光釉和青白釉,在入窯經1300多度燒成,后再釉上彩繪裝飾后經760度烤花而成。汪洲1976年8月出生于安徽祁門,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江西師范大學客座教授。 師從關寶琮等大師名家。
開幕式現場一角(攝影:馮贛勇)(點擊查看圖片)
顧少波的青瓷作品《引玉》,飽含鐘靈毓秀名士鄉,物華天寶梧桐臺。笑飲春秋千年韻(醞),得引鳳凰銜珠來之意。整器為盤口長頸紙槌瓶式,器身碩長,平底淺圈足,頸的左右飾半身立體而華麗的如意鳳首為耳,盤口面靈巧豐潤。瓶身胎厚質細,肩棲雙鳳,弄玉銜珠,腹飾浮雕。
關寶琮作品套壺(攝影:陳芳美)(點擊查看圖片)
顧少波1988年生于浙江上虞,紹興上虞顧氏越窯青瓷研究所所長、紹興市工藝美術大師,越窯青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陶瓷工藝師)高級技師。紹興工匠,紹興市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先后進修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學院其作品創意新穎,設計獨到。
紫砂套壺–曼生十八式1(攝影:陳芳美)(點擊查看圖片)
毛威的青瓷咖啡杯《含芳》詮釋了若問古今暢快事,唯有清泉潤心間的內涵。作者針對現狀特創意燒制此款《含芳》組合茗杯,用以奉獻給快節奏的人們,工作閑暇之余都可持此器,咖啡品茗,緩神解乏。本器采用菊瓣紋圖示,運用高溫白泥淺浮雕工藝手法,簡約沉靜,古風樸拙,釉色溫潤,清秀通透,菊瓣含芳,清盞自茗。毛威,1992年出生于浙江龍泉,現為助理工藝美術師。自幼受爺爺青瓷名家毛松林大師影響,對陶瓷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2017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大學(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在校 其間被評為”景德鎮市十大共青團員”稱號。畢業后一直從事青 瓷藝術的創作。個人作品有《葵口套組》、《閑雅守拙》等。作品《荷田蛙趣》 獲第十一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展銅獎 作品《嫻雅守拙》 獲金華市第五屆工藝美術精品評審銀獎。
紫砂套壺–曼生十八式(攝影:陳芳美)(點擊查看圖片)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