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藝術 > 推薦 > 正文

    中國畫也要“講故事”

    日前,一場“不負丹青”中國近現代繪畫經典再現展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啟幕。觀眾在現場看到,美術教育工作者高師在幾個不到10分鐘的視頻中,以手中的畫筆重現了齊白石、李可染、吳昌碩等中國近現代繪畫大師經典作品的繪制過程。

      開啟中國畫的親民路徑

    “有人說欣賞中國畫門檻高,其實它內里的東西跟我們是真正相通的,我希望能找到更便捷有效的路徑,讓更多人懂得中國畫。”從事美術教育多年的高師這樣講述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

    “不是臨摹,是還原這些大師當時畫這張畫的場景。我不是教人們去學習繪畫技法,我的目的是,通過解讀這些大師繪畫的場景,讓人們對這些作品產生興趣。”高師說。

    在一個幾分鐘的視頻作品中,高師解構了齊白石畫的櫻桃。技法方面,高師講到了表現瓷器托盤和新鮮櫻桃所用的不同方式,從櫻桃在畫面上的分布講到了中國畫的留白藝術,從齊白石的瓜果作品講到了他的出身經歷……短短幾分鐘的視頻,讓觀眾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開始去嘗試“看懂”齊白石。

    或許,這也為人們更好地“看懂”中國畫開啟了一條“親民路徑”。

      國畫與國人天然親近

    唐代開始,文人士大夫就廣為參與中國畫創作,用以傳達富于哲學思想的意境,中國畫內涵變得極其豐富。正因如此,對普通人而言,想要“懂得”中國畫,似乎門檻太高,很容易因為文史知識的缺乏望而卻步。

    然而,文化是骨子里的東西。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工作者,高師認為,國畫與中國人的親近感是“天然的”。“國畫背后的氣質、情感和國人是相通的。我在公益教育中遇到過各式各樣的聽眾,老人、孩子、國家干部、農民,不管受眾是誰,在點破一些知識點后,人們就很容易在情感上和作品靠近,這個理解力,我認為是天然的。”

    畢業于中央美院的高師從事藝術創作三十余年,藝術教育二十余年。對于“解構”名作這一美術普及教育路徑,他坦言:“與其說是我想出來的,不如說這個方式是自己‘生成’的。”

      讓更多人懂得中國畫

    在這些短視頻中,高師以手中畫筆還原經典名作的產生過程,同時還講解與畫作、畫家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及畫法類型的發展演進。高師認為,這種方式對“教會更多人懂得中國畫”效果較佳。

    “首先是時間問題,讓普通人抽出大段時間來學習國畫知識不大現實。所以,若能利用虛擬空間和碎片化時間進行普及,將重現經典的過程以短視頻的形式呈現,就比較合適。其次是‘解構’,用畫筆來畫,特別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直觀,效果好。”

    至于講解,高師認為,如果想讓人們對中國畫產生更多興趣,就需要講好“故事”。“中國畫的內涵絕不僅僅在用色用墨用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幅國畫經典的背后都有很多值得探究的人文歷史背景。”所以,在“解構”畫作時,高師特別注重講解畫家的人生境遇和歷史背景。

    “當然,這一新的文化普及方式仍在不斷探索實踐中。現在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十分豐富,我只是希望開啟一種思路和路徑,讓人們對自己的文化能更輕松地接納。這也是在探索傳統文化在當代如何更好地傳播。”高師說。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