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中,藝術市場格局不斷在調整中重塑,比如KAWS作品的億元成交,使得潮流藝術話題不斷發酵。佩斯畫廊關閉北京空間,再度引發畫廊業寒冬的熱議。目前最令人關注的是,2020年將如何開局呢?從媒體視角切入的“年度十大藝術事件”,又將為今年的市場走勢提供怎樣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葉永青“抄襲門”引反思
2019年2月9日-3月4日,比利時藝術家克里斯蒂安·西爾萬不斷發聲,譴責中國當代知名藝術家葉永青30年來一直在抄襲自己的畫作,此事件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這一事件持續發酵,讓社會質疑的焦點開始從葉永青轉移到對整個當代藝術圈的反思。有聲音認為,這一事件引發了中國當代藝術整體信用的崩塌。
佩斯畫廊關閉北京空間
2019年7月,佩斯畫廊關閉了位于北京798藝術區的空間。作為第一家在中國內地開設空間的西方畫廊,最終慘淡離場,令人唏噓。總的來看,佩斯畫廊選擇關閉北京空間可以視作資本的敏感與快速反應,但也使得北京地區的藝術格局悄然發生改變。
東京“顏真卿大展”惹爭議
2019年1月16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了“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別展,展出世界范圍的唐宋書法大家的真跡,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顏真卿《祭侄文稿》也在此次展覽中展出。不過,針對顏真卿《祭侄文稿》借展動機、借展流程以及文物運輸保護等問題在網絡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潮流藝術元年開啟
2019年5月,香港蘇富比拍賣,KAWS的作品以1.1597億港元成交,此次事件讓藝術界不得不重新審視潮流藝術的位置。潮流藝術的影響還在繼續,在藝術與大眾商業之間創造更多可能,并且波及到其他各個領域,把2019年稱為潮流藝術元年,一點也不為過。
故宮博物院首度開放夜場
2019年,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來首次舉辦“元宵燈會”。出于安全角度等考量,文保單位內幾乎從未舉辦過元宵燈會。紫禁城打破“傳統”,首次在晚間免費對預約公眾開放。不過,預約門票難度系數堪比春運搶票,同時網絡上也有聲音反映這一夜場活動的格調值得商榷。
“達·芬奇及其學派”展遭質疑
2019年9月12日,“達·芬奇與他的藝術群體”展覽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然而,展覽品質與展品真偽卻遭受質疑。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回應稱,展覽以開放性的姿態,既向觀眾展示達·芬奇及其學派的藝術特征,認識“達·芬奇風格”在歷史中存在的現象,也提供在作品實物前多視角評價和研究討論的機會。
美術館進入流量運營時代
2019年1月18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改建后正式向大眾亮相,這是UCCA自創辦以來的第三次重要改造。6月15日-9月30日期間,“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在UCCA舉辦,這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畢加索展覽,總體觀展人數打破了UCCA建館12年來單個展覽參觀人數的紀錄,共有35萬人次觀眾到訪,單日最高觀展達9361人次。
高校博物館存監管盲區
2019年10月7日,重慶大學博物館開館,并舉辦“大象有形——中國古典造型藝術展”。有業內人士質疑,館內展出的多件文物為贗品。10月15日,重慶大學官微回應稱,重慶大學已成立專門工作組進行核查。該事件背后體現了近年來國內高校興建博物館的熱潮,但高校博物館管理法規缺項,存在一定的監管盲區。
中國藝術品被加征10%關稅
2019年9月1日起,美國對中國藝術品和古董,包括繪畫、素描、雕塑等加征10%的關稅,這也使得不少畫廊、藝博會的經營形勢更加嚴峻,成本驟然增加,展覽頻次和規模銳減。與此同時,拍賣行的征集與拍賣等業務遭受考驗,中小型拍賣企業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市場格局不斷被重塑。
流失文物回歸成果顯著
2019年9月17日,“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亮相國家博物館,這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展覽從新中國成立70年來促成的300余批次、15萬余件流失文物中,遴選了25個案例、600余件回歸文物,如大眾熟悉的皿方罍、虎瑩、《永樂大典》等,從一個獨特側面展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
(記者 徐磊)
(“年度十大藝術事件”由《藝術商業》、北京商報典藏周刊在內的數十家主流媒體的主編、主筆等資深媒體人投票選出,對過去一年中國藝術界的發展狀況與行業動態進行有效梳理與分析。)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