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近六成企業/機構因疫情出現較明顯的經營困難。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中國的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疫情對企業經營究竟有多大影響?企業亟待解決的實際困難有哪些?政府應該著力在哪些重點領域幫助中小企業解憂紓困?2月5日-17日,并購公會在線推出“關于新冠肺炎疫情對企業和機構影響的調查”。
本次問卷填寫包括780家非公企業,占比約為79.43%、184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占比約為18.74%以及18家其他類型企業,占比約為1.83%。其中,非公企業里面包括541家私營企業(55.09%)、82家合資企業(8.35%)、58家外資企業(5.91%)、42家合伙企業(4.28%)、31家個體工商戶(3.16%)、26家集體企業(2.65%)。
從地域分布來看,本次調查涵蓋了30個省市和地區,占比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別是北京(18.65%)、廣東(13.85%)、四川(10.31%)、上海(9.38%)、浙江(6.15%)、江蘇(5.21%)、山東(4.06%)、河南(3.23%)、河北(3.23%)以及遼寧(2.71%)。共涉及19個行業,占比排在前五的行業合計超過72%,分別是金融業(18.22%)、工業(18.01%)、信息技術業(13.00%)、咨詢服務業(11.87%)以及批發、零售業(11.87%)。
疫情對企業/機構經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從去年的營收規模和員工數量來看,本次問卷調查涉及各類規模企業/機構樣本占比相對平均,涵蓋大、中、小型企業/機構。其中以營業收入2000萬作為標準,具有2000萬以下營收規模的企業占51.22%,具有2000萬以上營收規模的企業占48.78%。而在員工數量方面,以300人作為標準,擁有300人以下員工數量的企業占比64.67%,擁有300人以上員工數量的企業占比35.34%。
關于目前正在熱議的復工時間問題,調查顯示,八成企業與機構預計在2月底之前復工。其中,2月中下旬是復工高峰期,有超4成的企業/機構選擇在此時復工(41.24%)。此前,已經有四成的企業/機構復工(41.65%)。剩下僅不到二成的企業/機構選擇延工至3月(17.11%)。但根據統計,企業/機構對于復工率的預估不容樂觀。僅有二成企業/機構認為復工率能達到80%以上(23.32%),有四成企業/機構認為復工率會不足60%(41.04%)。而對于最近因疫情推動的網上辦公模式,絕大多數企業(74.44%)都已經接受并開始實行這一模式。截至2月17日,僅有不到三成的企業/機構還處在完全停工的狀態。
根據調查統計,疫情導致企業/機構目前面臨的最主要困難是市場需求減少使得營業收入下降(58.86%)。而因疫情使得企業/機構無法正常提供產品或服務(50%)、產生違約金賠償(20.77%)、項目收入回款延遲(18.74%)等負面影響給公司帶來了很大的生產經營困難。同時由于公司管理未能適應特殊時期變化而帶來的高經營成本(37.68%)、現金流短缺(32.89%)、員工效率低下(23.83%)等問題逐漸突出,加上企業/機構本身低迷的經營現狀更是雪上加霜。此外,客戶項目需求減少(26.27%)、融資難度加大,資金成本上升(23.52%)等問題也成為了不容忽視的外部消極影響。
調查顯示,疫情導致企業/機構目前面臨的最主要困難是市場需求減少使得營業收入下降(58.86%)。而因疫情使得企業/機構無法正常提供產品或服務(50%)、產生違約金賠償(20.77%)、項目收入回款延遲(18.74%)等負面影響給公司帶來了很大的生產經營困難。
同時由于公司管理未能適應特殊時期變化而帶來的高經營成本(37.68%)、現金流短缺(32.89%)、員工效率低下(23.83%)等問題逐漸突出,加上企業/機構本身低迷的經營現狀更是雪上加霜。此外,客戶項目需求減少(26.27%)、融資難度加大,資金成本上升(23.52%)等問題也成為了不容忽視的外部消極影響。
據調查,42.37%的企業/機構短期內會面臨資金流動性風險。其中,2.65%的企業/機構其賬上資金不足以支撐15天,7.03%的企業/機構需在一個月內找尋新的資金來源,其余超三成企業/機構的流動資金只能支撐1-3月。而仍有57.64%的企業/機構的賬上資金可以支撐半年以上。其中,28.92%的企業/機構可以支撐3-6個月,14.26%的企業/機構可以支撐6-12個月,14.46%的企業/機構其流動資金甚至能支撐一年以上。
根據調查結果可以發現,企業/機構經營流動性資金出現問題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營業收入的減少(70.16%),其次是由于債務所帶來的資金壓力增大(34.01%)、融資渠道減少(27.80%)、短期融資能力下降(26.99%)、資金無法回攏(22.30%)、交易違約上升(21.79%)、融資需求降低(10.69%)等因素。
多數企業/機構認為疫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會持續3個月以上。其中有45.11%的企業/機構認為影響會持續3-6個月,占比最多;14.15%認為會持續半年至一年,僅有2.75%的接受調研者認為疫情可能對企業/機構造成持續一年以上的負面作用。而不到四成的企業/機構持樂觀的態度,認為疫情的消極影響會在3個月內結束。
超八成受調研者持審慎態度看待此次疫情對于企業/機構上半年經營情況的影響。40.86%的企業/機構表示比較悲觀。占比最高;22.15%認為會基本持平,沒有變化;21.63%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而綜合來看,50.26%的企業/機構傾向于悲觀看待,其比例遠高于持樂觀態度的企業/機構占比(24.14%)。
約有9.10%的企業/機構認為上半年營收會同期減少10%以內;26.47%認為會同期減少10%-20%;26.47%認為會同期減少20%-30%,占比最高;37.12%認為上半年營收會同期減少30%以上。
超六成企業/機構認為疫情的負面影響將會持續3個月以上。
根據調查結果,95.22%的企業/機構認為其公司在2020上半年的利潤將會減少。其中,8.32%的接受調研者認為上半年公司將會虧損;30.56%的受調研者認為利潤的同期減少幅度將在30%以上。另外,認為同期虧損幅度在10%-20%和20%-30%的企業/機構占據多數,分別為22.45%和23.70%。
企業/機構對于2020年經濟整體形勢的判斷基本與其對經營狀況的預判結果一直。50.26%的受調研者持比較悲觀(40.86%)和非常悲觀(9.40%)的態度,而僅24.14%的企業/機構認為經濟發展形勢還是謹慎樂觀(21.63%)和非常樂觀(2.51%)。還有22.15%的人認為會基本持平。
各類行業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
批發、零售業,餐飲業和建筑、房地產及物業受疫情影響嚴重,面臨倒閉風險的企業/機構比例較高。
通過百分比差異可知,本次疫情對于批發、零售業,餐飲業和建筑、房地產及物業的影響很大。其中,疫情導致批發、零售業經營面臨倒閉風險的比例達11.21%,導致餐飲企業經營暫時停頓的比例達34.29%,導致從事建筑、房地產及物業的企業/機構的經營暫時停頓比例達30.88%。這主要是由行業特性所導致的,批發、零售業和餐飲業均為消費者產業,因而在本次疫情中停擺非常嚴重。而建筑行業面臨春節假期所帶來的高人員流動和高不確定性風險,所以也遭遇了極大的經營困難。
住宿業、倉儲物流業與交通運輸業同樣受到較大影響,經營出現困難。
疫情對于住宿業以及倉儲物流業與交通運輸業有較大影響,導致這兩個行業的企業經營出現部分困難。由于1月底各省政府啟動的一級響應機制,使得春運期間所產生的人員流動被快速抑制,住宿業暫時產生部分需求。但隨著防控措施的升級,住宿業的經營狀況會受到進一步的沖擊。倉儲物流業與交通運輸業,到2月中下旬,因各地醫療資源的緊缺而帶來的物流和運輸業的發力,由于春節放假和強管控所帶來的經營問題也將逐步得到緩解。
調查還顯示,短期內金融行業受疫情沖擊較小。對于金融行業而言,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普遍較小,但這僅反映短期內狀況。金融行業雖不會立刻受到疫情所帶來的經營沖擊,但如果局面持續得不到控制,對金融企業/機構的負面影響勢必會逐步加大。
企業/機構對政策等支持的期盼
在政策支持方面,呼聲最高的是期望獲得稅收優惠政策的支持(69.14%),其他依次為社保費減免(48.37%)、用工補貼(42.77%)、經營補貼(40.63%)、加強對企業疫情的防控指導,標準細化及提供補貼(30.55%)以及融資幫助和融資補貼(24.03%)。同時,在企業/機構所填寫的其他政策需求里面還包括提高行政審批速度、制定特殊時期的勞動法條,請求暫緩或減半發放工資以及加大政府采購力度等具體措施。
企業/機構希望政府出臺的措施。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協調政府部門,獲得政策支持(72.1%)以及協調解決企業的實際困難(61.61%)是各企業/機構對于公會最迫切的需求。這表明,企業/機構希望公會能夠發揮橋梁與平臺的作用,通過與政府的積極溝通,幫助企業/機構更好地完成上傳下達的工作,與政府協同抗擊疫情,包括但不限于行政審批程序的要求、對于信息和數據透明公開的需求以及對于特殊時期政策制定的需求等等。
同時企業/機構希望公會發揮聚合效應,利用并購公會的影響力為各企業/機構提供更多的行業交流,特別是各大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間的對接,希望最終能夠活躍交易,促進經濟發展;此外,為行業發聲,維護行業利益(48.57%)以及為企業應對疫情、恢復經營,提供咨詢服務(45.52%)是企業/機構希望并購公會在疫情期間也予以重視的兩大關鍵點。同時,利用并購公會平臺做好宣傳工作(33.60%)、線上活動的舉辦(例如關于“后疫情時期企業贏利模式”的探討、業務和并購信息的推介)等也成為企業/機構對于并購公會的訴求。
據調查,企業/機構對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創新融資產品以及提供融資條件優惠的期望均超過30%。同時,期望銀行為企業/機構提供并購重組、戰略引資等財務顧問服務和政策協調服務的期望也分別達到了29.63%和22.51%。這表明,企業/機構對于銀行支持的訴求極為迫切,并希望銀行能夠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服務體系。
本次疫情對工業生產活動的影響非常嚴重,工業企業面臨訂單流失、復工困難、固定成本難以負荷等沖擊,處境窘迫。銀行應加大對于工業企業的金融幫扶,化解工業企業的債務風險,幫助企業盡早解決生產經營的困難。據調查顯示,工業企業希望能獲得銀行提供更優惠的的融資條件,例如擴大融資期限;降低利率并同意企業延期償還利息,減輕企業的還款壓力;同時,完善特殊時期的征信服務,對于因受疫情因素影響而導致貸款逾期的企業開辟綠色通道等。
總得來說,在政策訴求方面,不同行業也存在著各自細微的差異化訴求。咨詢服務業,農、林、牧、漁業,工業,批發、零售業,物流與運輸業,住宿餐飲業,信息技術業均對稅收優惠,經營補助以及社保費用減免等對現金流影響較大的政策頗為關注。而建筑,房地產業則傾向于了解融資相關政策。醫藥醫療類企業/機構則對疫情的防抗指導、實施細則和支持補助的政策更為關注。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