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題材是玉雕藝術中常見的表現內容,其創作雖然要遵循傳統儀軌與章法,但創作者們仍可從各個角度不斷探索,運用新的表現手法,挖掘新的時代內涵,進而創造出自己的藝術風格。在眾多的探索者中,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師李映峰可謂獨樹一幟,多年來他醉心于佛法研究,嘗試以玉雕的藝術形式詮釋自己對佛法的理解,經過多年的創作,最終開創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點擊查看圖片)
高浮雕技法的形象塑造
李映峰的作品以小件為主,神佛形象的塑造多以高浮雕的技法表現,這種技法的運用不僅令主體形象更加立體、飽滿,同時也增加了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鮮明的層次關系,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高浮雕技法在形象塑造上講究形神兼備,注重塊面之間的過渡,畫面間的疊錯、起伏,空間的營造等等,從二維到三維之間的轉換,令形象與畫面呈現出立體而分明的藝術效果。
(點擊查看圖片)
以小見大的空間處理
對于玉雕創作而言,畫面空間的處理一方面要考慮材質的天然形貌,一方面要結合作品的構圖與布局,在李映峰的作品中,高浮雕技法的運用增強了畫面空間的縱深感,令主體形象跳脫出原有的空間限制而與外部環境相融合。觀其作品,形制雖小,但各種元素錯落有致,空間感的營造亦增強了畫面的場景感,令作品富于故事性,展現出一個生動而豐富的佛國世界。這種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不僅消解了材質空間的局限性,更令作品與所處環境和諧統一。
(點擊查看圖片)
多種材質的深入解讀
在多年的玉雕創作中,李映峰接觸過眾多不同的材質,從黃蠟石到和田玉,再到瑪瑙、綠松石、水晶、翡翠等,他將不同材質的特性與佛教題材的文化內涵、精神意蘊相結合,探索出適合不同材質的雕刻語言。這種探索不僅挖掘出不同材質所特有的美感,同時也拓寬了佛教題材在不同材質上的藝術表現力。
(點擊查看圖片)
融入世俗情感的神佛形象
佛教題材的表現雖然有著傳統儀軌與章法,但創作者仍有個人發揮的空間,無論是對佛法的理解、雕刻技法與表現手法的運用,還是對材質的解讀方式,皆可融入作品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在李映峰的作品中,對于神佛形象的塑造,基于佛教與世俗生活、個人情感之間的關系,融入世俗情感,打破觀者與神佛之前的距離,使之和藹可親,更易于觀者產生情感共鳴。
(點擊查看圖片)
縱觀李映峰的玉雕創作,對于佛教題材的演繹,橫向上繼承了傳統佛造像的章法,縱向上從各個角度深入挖掘,兩個維度的傳承與探索相結合,形成了李映峰的藝術風格。這種挖掘與探索,既是其個人的藝術追求,同時也反映出當下這個時代的審美趣味與文化內涵。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