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學 > 小說散文 > 正文

    楊迎勛:寫在清明

    寫 在 清 明

    ●楊迎勛

    清明節(jié)即將到來,這是懷念祭祖的節(jié)日,東風吹來,趕走了初春的微寒,燕子掠過,叫醒了沉睡的大地。恰逢這舒心的季節(jié),明明滿眼是春綠,卻有愁思涌上了心頭。今年按省市的規(guī)定不能回鄉(xiāng)掃墓,寫點文字,寄托哀思, 祭奠故人。

    已成法定節(jié)假日的清明時節(jié),以誠摯感情緬懷先祖、感恩思源、寄托后人哀思。清明節(jié),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想起很多人,有的時候是一個名字,有的時候是一段細節(jié),有的時候甚至是一個電話號碼或一則短信,這個日子里,我確定能夠想起來的人,是我娘我爸,我岳父岳母,我小弟和女兒的大姨夫。

    微信圖片_20200331213719

     

    清明節(jié),我娘是回到我的夢里的第一個人,娘鮮活的生命 只有45載,像所有平凡的農村女性一樣,娘不識字,但娘是一本無字的書,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無私的母愛像一股清泉在兒女們心中綿延流淌。娘16歲就嫁給了父親,1951年隆冬時節(jié),奶奶緊握著娘的手安祥去了另一個世界。奶奶去了留下了12歲的二叔和7歲的三叔,娘又默默地挑起“嫂娘”的重擔,拉扯兩個叔叔分別當也干部,參了軍。娘生了我們8個兒女,大姐和三哥夭折后,我們6個兒女便成了娘鮮嫩鮮嫩的希望,娘用她的辛苦釀造我們歡樂的歲月。娘雖沒讀過書,但她深知讀書是人前進的指路明燈,經常說“三代不讀書,一家都糊涂。”那年月,家境雖艱難,母親卻硬扛。供我們都上了學。

    記得初中畢業(yè)那年,我硬生生地對母親說,不想上高中了,要回生產隊勞動掙工分。正在菜園子里拔草的娘感到吃驚,但娘還是平靜地對我說,未兒你的心事娘懂,娘再沒本事,也要供你讀完高中。我卻生硬硬地扔下了一句堅決不上學的狠話。娘一下子情緒失去控制飛起右手給我臉一個耳光,娘邊哭邊說,“曉未呀,沒文化會有出息嗎?!你不讀高中就會讓沒文化的娘后悔一世啊” 。母親的話像一根針扎在我心上,她那一耳光掃清了我愚昧,在娘良苦用心的激勵下, 1972年,我在全縣中考奪取了語文成績的第二名,全家都沉浸在寬慰之中,娘卻淚水橫流,沉浸在即將離別的離別的憂傷中。第二天清晨,娘一直牽著我走了20里的山路,把我送到禮縣中學的學生宿舍里,聽父親說娘回來后坐在門口的石頭上呆了大半天。然而,母親簡樸的教誨,一直烙印在我的心中。

    打我記事起,娘就沒有穿過什么新衣服,至到娘去世后,娘僅有的五、六件衣服都是打了補丁的,壽衣也是借人家王姨的,沒有一雙新鞋,三姨拿來了她的鞋才給逝后的娘套在了冰涼的腳上。

    我不會忘記,娘顫抖著小腳朝牛棚里背草的身影,夜里就著如豆油燈為我們縫衣的艱辛,娘對兒女無私的深深愛、、、、、、 在這個日子里,我想起一個人是我的父親。父親一生剛毅豪邁,大愛行者,善愛為人,助人為樂,一生坎坷,既平凡又充滿了傳奇色彩。父愛就象一首無字的歌,父親的諄諄教誨把我們從小學送到中學,又送大哥、我和小弟進了綠色的軍營。冬去春來,我在火熱的軍營一干就是23年,激情燃燒的歲月里,我從一名戰(zhàn)士成長為一名團職干部。每次短暫的假期過后,又是離鄉(xiāng)歸隊的日子,滿頭白發(fā)雙腿不能動彈的父親強忍著傷別的愁苦,拉著我的手連連叮囑:“穿上軍隊的衣服,就是軍隊的人了,要一心一意把隊伍上的事干好,家中的事不用操心掛念?”

    1997年的初秋,父親走了另一個世界。小弟抱著父親的遺像,無聲地撫摸了一遍又一遍,不知是彌補沒能見到的父親的缺憾,還是感到了自己窄窄的肩碼不下撇給我們的重任,表情顯得十分麻木而漠然。當把父親的靈樞送到小河山返回家后,小弟一屁股坐在門檻上,第二天早上,頭頂已開始大片大片地落發(fā)……

    這個日子里,我又想起了我的岳父,夢里的岳父仍是那么慈祥,那么干凈,那么堅強,岳父一生艱辛坎坷,善良厚實,總是給人以溫暖和力量。岳父和岳母好不容易拖曳著4個女兒成人,為四個女兒成長成嫁付出很大的心血,一輩子唯獨沒有為自己想過享受, 岳父慈祥堅毅的面容,一雙炯炯有神的雙目,閃發(fā)出慈祥的目光,與他對視就會感覺有一股暖流注入全身,拘謹和敬畏的心情頓時化為烏有。使交流的鴻溝鋪成暢通的大道,縮短了彼此間的距離。2004年7月,岳父患重病癥后。我們曾想隱瞞他,想讓他在盡可能少的思想負擔中過完他的最后歲月。其實他什么都已經知道了。但岳父和我們總是談笑風生,好像那不是生在自己身上似的,王爸回憶起說,老周一輩子都是好心態(tài),好精神,一般人學不來。33年前,我與愛妻曉紅步入婚姻的殿堂,白手起家,感受到老人家的寬容與慈祥;當女兒呀呀學語,雙老傾心照料,一種父愛母愛的無私奉獻;生活節(jié)儉的傳統(tǒng);生活禮節(jié)的諄諄教導,讓后代受益終身。岳父一生忠厚待人、善良本分,堪為人中仁者。在孫女眼里他是天底下最好的爺爺,在女兒女婿眼中他又是天底下最好的父親。岳父慈愛和藹友善,對我做閨女女婿尤為重氣。我和愛人曉紅能從相識相愛組成家庭,除了我們兩個情感緣分外,與岳父的又是深深旳情愫。這種情愫讓我和岳父成了含有翁婿關系的忘年之交。我們爺倆感情篤深,想著享受著岳父親的慈愛和受您教育做到“忠孝兩全”但仍為“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捶胸頓足、仰天長嘆!

    在這個日子,我又想起了岳母,岳母那慈祥的面容,那循循善誘的話語,那輕輕的腳步……

    岳母一生剛強堅毅,從來沒被困難所嚇倒。但我們知道這讓岳母是多么為難,為了一個沒有兒子的家庭,過的人家一樣,有氣節(jié),有富有,有發(fā)展,一個女人的肩頭多重的擔子,何等不易。岳母有文化,又非常明理,那年月,再艱難供4個女兒上了學。都說母愛如水,而我卻認為母愛就像冬天里那寒冷的風,呼呼的吹,沒有好聽的曲,沒有動人的詞,這卻是在我們成長中,最美的歌,老輩子人都說岳母是個有文化人的素養(yǎng)。如果說她身上有文化氣質,那是她從前輩那里繼承來的,關于做人道理的故事、反映世態(tài)炎涼的古話以及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農諺,再加上她個人的理解,使我這個有點墨水的文人自嘆弗如。

    岳母一生含辛茹苦,這一輩子很不容易,她助人樂,積善行德,口碑極佳。在文革那個年代,許多人口是心非,口蜜腹劍,亂害無辜。但母親自有做人的原則,從不亂講,從不說害人的話做害人的事。

    丙申年農歷11月18日零時50分,我善良可愛的岳母走得又是如此的從容不迫,在平靜中閉上了雙眼,停止了呼吸,任憑我們怎樣痛苦地搖晃、哭喊,一切都無濟于事。

    岳母走了,帶著對生活深深的眷戀,帶著對我們子孫無盡的牽掛,帶著他無限的愛愿和留戀,離開了這個他生活了78的世界。 岳母的突然去逝,真的如岳母一手拉扯大的孫子航娃說那樣,讓人措手不及,難以接受,對親人的打擊是沉重的,誰能估量失去了多少更輝煌!喪失了多少更燦爛!給人們又留下了多少遺憾!岳母卻走得那么倉促、那么從容、那么坦然,竟然沒有留下一句抱怨我們的話,一想到這些我就淚如泉涌,不能自制

    ......

    斯人已去,我想,我只有加倍關愛身邊每一個至親的人才能坦蕩的接受他在天國里的凝視,才能從容的回憶與他相處的幸福快樂的日子。她最為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一手拉扯大孫子航娃,他多么渴望能親眼看到自己的小孫子能夠建立一個美滿幸福旳家庭,她卻遺撼地走了,.....想起這些,我的情緒一次次激蕩不已,難言的思念、愧疚、難過、自責、無奈和沉重,再次撞擊著我的心靈…… 此刻我恍然大悟,生命是寶貴的,但世間還有一種東西比生命更偉大,更值得珍惜,那就是——母愛。

    在這個愴傷的日子里,我又想起了我的42歲的離世的胞弟軍娃,屈指已屆7個年頭。7年來,小弟并未走遠,他的音容笑貌,亦幻亦真,我常常覺得,他就在我左右,我回頭即見。他的精神更是陪伴著我,度過了2000多個漫漫長夜。心中的那份脆弱,再一次被擊痛。

    記得2012年11月29日,病情已惡化的小弟在西京醫(yī)院搶救面帶微笑說,三哥緩過了就好了。小弟就是這樣笑對人生,可那病魔,還是無情地吞噬了他僅僅42歲的生命。死亡對小弟如此刻薄,沒有讓你留下一句話就把你帶走。可惜的是命運給予了我們最美好的相遇,我比小弟年長13歲,小弟3歲半時,我們親愛母親就去世了,苦難的童年,使他過早地倍嘗了人間的冷暖,涵養(yǎng)了他堅定信念,勤勉自強,熱愛生活,寬厚待人的品格,想起小弟精彩的一生。

    在這個讓人心里飄雨的日子里,我又想起了女兒的大姨夫宏建,這個人樹立了人寫的大人字,一生剛陽,智者見智,忠誠善良,辭世17年,親人們思念深深,眾人口啤甚好。

    逝者已矣,鄉(xiāng)情在心房肆無忌憚地蔓延,鄉(xiāng)情就如一方小小的墓地,我們在外頭,親人在里頭。

    清明對我來說,不僅是祭掃上墳,更多的是想家,是鄉(xiāng)思,是鄉(xiāng)情。祖輩在上,家是一生的魂魄,清明就是掛在故鄉(xiāng)的鄉(xiāng)情,年年召喚我回家,回家看看父母,給逝去的祖輩燒香磕頭。

    有人說慢慢地什么都會變淡,我認為不盡其然,像思念就不是的,懷念是因為恨!恨歲月倥傯,恨病魔無情,恨死亡奪走了我的親人。恨自己當初疏忽,不能從親人們緊鎖的眉頭中讀懂他們強忍的病痛;恨自己當初無能,未能在親人們垂暮之時奪下他們還在勞作的工具;恨自己當初自私,總以為長纓在手,重任在肩,有理由沒時間陪他們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我娘,我爸,我岳父,我岳母,我的小弟和女兒的大姨夫在他們離去之后,死去就是一個冰冷的墓碑,有些痛苦是不想面對的,我才知道人生中總有一些遺憾,就是他們健在的時候,我對他們的愛還不能深深地懂得。也是在他們離去之后,我才一天比一天明白,父母親人之愛有時候是要隱忍著多少委屈!那個最后的生離和死別。那個瞬間,在我的記憶中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不知死,焉知生”,所以,就算是平時里有過不如意、名利的失落,以及生不如死的巨大糾結和痛苦,幸運的是,我們還在分享生命的快樂、蓬勃的脈動,因此,更應該在清明思考中,提升生命敬畏感,有點挫折、痛苦,算得了什么呢?而正像于丹老師所說的“它清亮、明朗,我們心中的那種懷念,它不應該是沉重的,而是悠揚的,因為我們有感恩”。父死子祭,子亡孫祭,這是輪回。在這個輪回里,生生不息的是家族血脈的延續(xù),是忠孝節(jié)義,禮義廉恥的教育。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深惜眼前人。或許這便是清明最大的意義,它讓我們學會珍惜,懂得如何去愛自己和別人。心中有珍惜死亡、熱愛生命、感悟生命、創(chuàng)造生命、懂得感恩、升華生命的積極價值和思考,我們就有望離苦得樂,在“死亡般的思考中”堅韌崛起,創(chuàng)造出生命的奇跡!那么,我們活著的就要更加珍愛生命,珍愛健康,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任何借口,蹉跎歲月,游戲人生!活著就是幸福,人生短短幾個秋,也沒有誰會知道自己的明天如何,我們何不抓住今天,更加珍惜每一天,活出快樂,活出質量,和生命一起奔跑!當你在為一些事情煩惱的時候,可以驕傲的說,我還活著!活著就好!讓生命昂首走過,就是無悔的人生。幸虧我們還有一個大節(jié)叫作清明,我們可以去祭奠,可以去緬懷,告慰了祖先,傳送了心愿,同時也會領悟到生命的傳承和延續(xù),族群生命的綿延不絕。

    與生俱來,與生而逝。當清明節(jié)有了法定假期,這個節(jié)日應該有了更具體的節(jié)日精神:就在這個日子里,我們的魂魄能和所有的親人在天上相逢。那就是“將生死并置”,一方面緬懷故人,另一方面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這既是對歷史和前人的尊重,又是讓我們珍惜年華,懂得要讓自已的生命變得多姿多彩,體現(xiàn)出最大的人生價值不管經歷過多少挫折困難,獨自走過多少風風雨雨,我都會銘記,我的生命來之不易。父親母親永遠是我最大的恩人。無論成長路上還會經歷多少風風雨雨,我都會記得,我不僅僅是母親生命的延續(xù)。淡看歡悲,善待生命,生活的意義不止于此。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