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之樹”綻放“青春之花”
---記中交一公局新田長江大橋工區主任楊文廣
(記者 常魁星 通訊員 陳洪勝 胡華)正午明晃晃的太陽普照在中交一公局集團重慶新田長江大橋南岸錨碇施工現場,讓人都感到春季萌發的溫暖氣息。這塊深嵌入地面下,呈凹字型、足足有19萬立方米的區域,相當于28個標準游泳池疊加的規模,是“90后”工區主任楊文廣的地盤。
擔當“責任田”
紅色醒目的安全帽、黝黑健康的膚色與潔白整齊的兩排虎牙,構畫出一張陽光帥氣的青春奮斗肖像。最近這段時間,他正組織實施錨碇左幅第七層澆筑施工。澆筑2420立方米的方量,在南岸錨碇施工5.2萬立方米的總方量中,是必須穩步推進、極為重要的一環。從前一天晚上9點50開始作業,要到第二天早上9點左右完成。約35小時的全程連續澆筑期間,有近24個小時楊文廣要一直堅守在一線。他如鋼釘深深釘在現場,只有這樣他的心里才踏實,工人也才有主心骨。
這是一名優秀的基層現場負責人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從2018年10月開始,楊文廣就與腳下的這塊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項目前期臨建,到錨碇基坑開挖的第一鏟,再進入錨碇主體施工環節,他從未動搖在這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決心信念。在項目部領導的帶領和信任下,他將自己的建設天賦與才華盡情釋放在這片“責任田”里。
考驗顯魄力
苦干實干巧干,總會帶來令人激動甚至意想不到的施工效果。從設計初期就積極與設計院溝通,先后進行6次設計優化后的南岸錨碇,不僅減少了方量降低了工程造價,也高度保證了錨碇突出的整體功能作用。針對砂巖采用的光面爆破開挖方法,嫻熟利索,安全可控,穩中有序;而在邊坡防護過程中,創新采用潛孔鉆機、濕噴機械操作手等先進設備,進度和質量效果遠遠超過預期。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隨著錨碇基礎開挖防護成型,轉入15層錨塊施工節段。各種意想不到的施工難題接踵而至,極大地考驗著楊文廣和同事們的建設水平與應變能力。
見招拆招,招招制勝。利用300噸的吊車將大噸位汽車泵凌空吊裝至錯層平臺,利用借位施工法,盡管不是首創,但在山區高速施工中,同樣難得一見,考驗著現場施工決策者膽魄與定力。采取天泵、地泵+布料機協同澆筑法,同樣是楊文廣等人科學應對特殊復雜地形精準實施的有效舉措。
把常規方法認真做扎實做完美,將創新手段大膽做到位做最好,這是楊文廣在施工過程中面對無數次困惑與矛盾,歷經磨礪備受考驗得出的啟發。冷卻水控制是決定大體積混凝土澆筑質量和外觀效果的關鍵因素。在項目經理楊樹坡、總工陳敏的悉心指導下,楊文廣和現場施工人員因地制宜設置水循環系統,采取循環水巧妙帶走混凝土水化熱反應產生的溫度,避免升溫太快、溫度太高,導致混凝土開裂及潛在質量隱患,確保了工程質量。
忠誠鑄成就
楊文廣的腳步,無數次往返于項目部與錨碇之間不到1公里的距離,無論晴天還是雨季;他的背影,無數次投射在腳下錨碇這片堅實寬廣的大地,無論白天還是深夜。加班干、連軸轉、反復練,不斷領悟沉淀、積累壓實,對標學習、系統總結、快速提升,是楊文廣的精神新常態,也是從一名年輕的技術員向出色的現場負責人轉變的奮斗中,所必須堅守的規律狀態、實踐方式。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沒有什么技巧可以效仿。楊文廣深知除了自身的努力,身邊年長的優秀管理人員的引導影響,同樣給了他正確的奮斗方向與強大動力。在和諧友善、積極向上的團隊里,他在不斷成長進步,收獲著青春勞動的喜悅。
根植于厚實深情的大地,用忠誠與責任澆筑錨碇混凝土,用匠心與熱血澆灌“奮斗之樹”,讓生命綻放“青春之花”。在錨碇施工領域獨當一面,楊文廣參與的“懸索橋隧道錨防排水施工技術研究”,榮獲公路工程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順利成家立業,幸福和美,兒子也即將兩歲了。這一切展示著一名一線杰出青年建設者的真實寫照與心路歷程,是獻給青春的禮贊,見證著奮斗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