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雁翔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這其中位居三皇之首的便是伏羲。關于伏羲,先秦諸子百家就有記載;秦漢以來,經史子集各種典籍也不乏注目。總體來說,歷代典籍中的伏羲,人神交融,傳說與神話并舉——如伏羲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兄妹成親繁衍人類等。雖然諸多的發明創造不可能是一個人完成的,但神話傳說是中國上古史不可或缺的美好篇章。因為,伏羲是人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選擇和確立起來的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他身上體現著一個民族血緣和民族文化觀念的形成過程。歷朝歷代對伏羲的崇拜,其實就是對文明和進步的禮贊,對勞動和創造的肯定,對無私奉獻者的感恩。
伏羲創制反映原始文明
伏羲不僅代表個體,也代表群體,更代表一個時代。伏羲畫八卦、結網罟、興嫁娶、創樂器、定姓氏、制歷法、理庖櫥……一系列發明創造如擎天明燈,照亮了悠久的中華文明史。
曹植在《太昊宓犧氏贊》說:“木德風姓,八卦創焉;龍瑞名官,經地象天。庖櫥祭祀,罟網魚畋;瑟以象時,神德道元。”伏羲創制的諸多說法,其實質就是原始文明的集中反映。這些說法使許多長久造福于人民的事功有了物主,以便讓人民崇拜,以便引領人民更好地生活。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來被尊稱為“人文始祖”,民間稱“人宗爺”或“人祖爺”。
伏羲文化的核心是附著于伏羲身上的創制即發明創造?,F代意義上的伏羲文化內涵更加廣泛,凡和伏羲事跡相關的事或物,諸如祠廟遺跡、民情風俗、軼聞傳說、史籍記錄等都屬于伏羲文化范疇。
伏羲形象和龍緊密相關
伏羲形象始終和龍緊密相關。如戰國楚帛書就有“故有龍雹戲(即伏羲),出自雷澤……”的說法。此類記述包含著一條遠古文化信息——即伏羲部族以龍為圖騰。三皇五帝之中,也只有伏羲形象是人首蛇(龍)身,其實質便是伏羲就是中華龍祖。
20世紀以來,在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一些著名古文化遺址——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遺址出土不少龍文化實物。其中武山、甘谷出土人首鯢魚身(龍形)紋飾彩陶瓶各一只,當是伏羲人首蛇身形象的藝術寫照。由此可見,伏羲不但是人祖,也是龍祖。也可印證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圖騰,龍文化源遠流長。
“始作八卦”有世界影響
伏羲最重要的文化貢獻是“始作八卦”。對此《周易·系辭下傳》有完整表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有八卦而后有六十四卦,而后有《周易》。
德國思想家、數學家萊布尼茨(1646年—1716年)在思考二進制問題時,得到從中國傳來的伏羲卦圖啟發,撰成著名論文《論單獨使用0與1的二進制算術——兼論二進制用途以及伏羲所使用的古代中國符號的意義》。此文將二進制和伏羲八卦聯系在了一起,并使二進制為世人所知。以二進制為基礎,美國科學家在上世紀30年代發明了現代計算機。
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班固的《漢書·古今人表》究極經傳、品第人物,其“上上”一等者為圣人,序次分別是: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大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從國史層面確立了伏羲開天圣人、儒家道統淵源譜系人物之首的地位。
這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意識,正如明代大學者胡纘宗《太昊伏羲廟樂記》中說:“惟太昊繼天以開物、以畫卦、以造書契而立極也。故有伏羲,而后有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而后有周公、孔子。有卦而后有《易》,而后有《詩》《書》《禮》《樂》《春秋》。有書契、有文字而后有典章、圖籍。古昔圣帝明王,孰有若太昊者!”
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共祖
伏羲在古史系統中圣王地位的奠定,和中華大一統政體的形成是一致的?;蛘哒f伏羲三皇之首地位的奠定,是中華大一統政體的必然產物。伏羲傳說同源一體對國家的統一有積極意義。秦漢而下,國家在京師都設有祭祀伏羲的祠宇。無論是漢族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無一例外都尊崇伏羲。
以少數民族政權為例,北魏一朝許多祭祀伏羲的專廟見于史籍;金代詔命在河南陳州、秦州卦臺山等地定期祭祀伏羲;元代詔命全國范圍通祀三皇;清代除在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伏羲之外,國家層面對太昊陵的祭祀持續到宣統二年。
民間而言,全國各地有為數眾多的伏羲廟,南北均有,分布較集中的黃河流域多達50余處。伏羲傳說故事成百上千,在多個民族中都有傳播。迄今發現西漢以來伏羲女媧交尾形象畫像磚、畫像石、絹畫多達300通(幅)以上,分布范圍廣,在新疆吐魯番盆地唐代墓葬、吉林集安高句麗墓葬也很多見。如此,伏羲是歷史選擇確立的中華民族的共祖,對民族團結有積極意義。
(本刊圖片均由市博物館提供)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