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藝術 > 推薦 > 正文

    藝術家戴瑩個展“為了忘卻的紀念”亮相今日美術館

    海報(點擊查看圖片)

    7月5日下午,藝術家戴瑩在國內的首次個展“為了忘卻的紀念”于今日美術館3號館開幕,展覽由孫冬冬擔任策展人。本次展覽涵蓋戴瑩所創作的繪畫以及裝置兩種媒介,圍繞“回憶”構建敘事,展現藝術家的個人記憶與時代迭變。

    策展人孫冬冬(點擊查看圖片)

    在開幕式上,孫冬冬介紹,本次展覽的起點是藝術家戴瑩對于逝去父親的追憶,以及她在那一段時間內所經歷的一系列社會事件——黑橋工作室拆遷、父親的離去給她帶來情感與心理上的動蕩,都迫使她不得不面對另一番生命場景。這個展覽用了很多短暫性的、甚至是被拋棄的材料,以此來表達某種思辨性。但我希望以一種溫暖的方式進行呈現,思辨是為了讓這個世界、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藝術家戴瑩(點擊查看圖片)

    對于本次國內首次個展的舉行,戴瑩表示內心是平靜的,她說:“展覽、創作伴隨著藝術家的成長,對于我來說,這并不是第一次,而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看到這次展覽可能會覺得整個面貌較我之前的作品變化很大,但并不奇怪,因為這就是我的生活,藝術不是我選擇的事情,它就是我的人生。”

    戴瑩《27#》宣紙 172.5×291cm 2017年(點擊查看圖片)

    本次展覽呈現了戴瑩的部分繪畫作品,通過這些作品我們能更好的了解藝術家創作的歷程。在戴瑩看來,宣紙并非是傳統意義上某種東方力量的代表,而是她個人能量場的一種體現。她告訴記者:“我不認為用了宣紙或毛筆,就代表著我想表達一種所謂的東方性的藝術,我更在意的是一種能量上的轉變。”

    戴瑩《出勤記錄》三色編織袋、丙烯、麻繩 2.3×7.9×4m 2020年(點擊查看圖片)

    展覽展出的裝置作品從某種意義上說,既是戴瑩在藝術媒介的拓展,也是對故去父親的一種回憶。因為其父親生前所從事的是建筑行業,所以她在裝置作品中使用了很多建筑材料,如構建主體的三色布、廢機床,以及收集而來的舊塑料袋,這在戴瑩看來都是一件件充滿紀念性的物品。

    戴瑩《綿延》玻璃鋼雕塑、生銹鋼板、石英砂(點擊查看圖片)

    尺寸:雕塑1×0.6m、鋼板 直徑1.8m、地面6×6m 2020年

    作品《綿延》是本次展覽中重要的兩件裝置作品,它代表了藝術家對父親的紀念——昏暗的燈光下,一個女性形象的雕塑趴在金剛砂上,這其實是幾年前趴在父親重癥監護室門口的戴瑩本人。在雕塑背后的墻壁上還放置了一個生銹的圓形鋼板,這既象征著藝術家累計的情緒,又代表著一種希望。

    孫冬冬說:“有時候我們覺得感情的積累可能是一種陳舊,但就是因為有情感的連接我們才能有面對生活的一種勇氣,所以其實它象征的是一個未來。”

    戴瑩《Temple》大理石、印刷平板紙、鍍鋅鐵皮 6×6×5.5m 2020年(點擊查看圖片)

    戴瑩《A Man's A Man For A'That》丙烯 13.1×7.9m 2020年(點擊查看圖片)

    戴瑩《看著我!》激光切割機床、生銹鋼板、燈柱、燈軌、燈泡、礫石 0.3×0.3×3.3m、0.3×0.3×3m、0.3×0.3×2.7m、0.3×0.3×2.4、0.3×0.3×2.1m 2020年(點擊查看圖片)

    再如作品《看著我!》,其創作材料是由廢棄的激光切割機床組成,它們在工業生產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最終被當做無用之物而遺棄。在展覽現場,戴瑩將它們制作成“紀念碑群”的場景,它們身上被激光割傷的印痕仿佛是曾今“受傷”的憑證。當觀眾凝視一座座“紀念碑”式的廢棄機床時,內心某處仿佛被一記重擊擊中。

    戴瑩《29#》(局部)彩色編織袋、纖維布、棉線手套、單色編織袋、塑料袋、噴漆、丙烯、墨汁 2018年(點擊查看圖片)

    對于現在的戴瑩而言,喪父之痛已經不再是一種心理學意義上的精神創傷,因為通過她的藝術行為,我們看到了戴瑩將過去的“文化造型”與“自我”重新連接在了一起,這或許可以理解為一種重生。她說,藝術更像是讓她活下去的一種方法。“要是沒有藝術,我會不知道該怎么辦,因為我會徹底陷入一種虛無,失去了表達的出口。”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展出至8月5日。

    展覽現場(點擊查看圖片)

    關于藝術家:

    戴瑩(點擊查看圖片),現工作生活于北京、紐約。近年來多次參加國內外藝術展覽,并且在從事藝術創作工作中獲得多項個人榮譽與獎項:美國藝術杰出人才、美國世界藝術中心研究員、美國亞洲藝術基金會理事、聯合國藝術家協會杰出成就藝術家獎、世界藝術中心杰出藝術家獎、美國亞洲藝術基金會杰出藝術家獎。

    部分參展經歷:

    美國紐約亞洲藝術館“魔方”(2015年)

    德國柏林Kommunale Galerie berlin 美術館“未來游戲”(2019年)

    北京筑中美術館“天天向上”(2017年)

    貴陽798藝術中心“今日 未來——首屆798青年藝術家提名展”(2017年)

    北京798空間站“進化論”(2017年)

    美國洛杉磯帕薩迪納會展中心“中國關注”(2016年)

    美國紐約“Art Expo New York”(2016年)

    美國巴爾的摩市世界貿易中心“愿景共享藝術展”(2015年)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