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藝典在線拍《現當代藝術》專場舉槌,眾星云集中,最大亮點來自70后莆田籍藝術家陳彧君的作品《2013-2019》。經過143輪競價,最終成交價200萬元人民幣,刷新了陳彧君的最高價紀錄。
《2013-2019》,一個以時間為名的繪畫作品,沉淀的不僅是時空,更是陳彧君6年里時間、地理、心境、創作思考的真實記錄,在他的語言里,這是一幅在不斷生長的作品。
(陳彧君《2013-2019》紙本綜合材料,400×990cm,2013-2019年創作 成交價:RMB 2,000,000)(點擊查看圖片)
這件陳彧君歷時6年完成的作品,是他繪畫風格與創作材質轉型期目前為止最重要的作品,從繪畫風格上可以看到之前空間繪畫在紙本材料上新的結構和重組,也是“亞洲地圖”系列后對于紙墨這一傳統繪畫材料的深入解析。
(《2013-2019》局部)(點擊查看圖片)
“2013-2019”從作品命名的時間線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藝術家在溶解材料特性于傳統藝術養分的拿捏度的成熟。叢林、似是而非的物像一組組蒙太奇般的視覺碎片的整合,整件作品呈現神秘且深邃的張力。整件作品在400x990cm的大尺幅畫面中鋪陳筆墨,在營造出強大張力下還不失繪畫的細膩筆觸,這件作品可以看到陳彧君在嘗試了當代藝術的多種創作媒介后,再一次反思中國傳統藝術手法在當代視覺語境下再造的可能性。
中國的元素、東方的傳統如何和現代溝通?這是從2013年開始,陳彧君一直堅持探索的事。
陳彧君(點擊查看圖片)
“這個系列就是我用當代語言表達傳統元素的一次探索。在創作時我嘗試用了很多比較中國的手法,材料上的紙、墨、金色都是,在視覺的呈現上是很東方的。”在拍前的沙龍里,陳彧君創作《2013-2019》期間的心路。
轉型 | 會生長的氛圍
陳彧君:“作品的名字是一段時間,但它其實是一個時空的概念。創作的緣起是2013年春節回到莆田老家,沉浸在無人打擾的自然環境中,在一個放松的心境下看森林、樹木、動物、石頭,感受到周遭的環境是一個特殊的空間,這些日常的物表現出了特別強的生命感。”
剝離掉物用價值后和物件對話,樹木也好、枯枝也好、石頭也好,在陳彧君的理解里他們都充滿了生機,隨著時間沖刷它在和它周邊所有的一切交匯、生長。
(《2013-2019》局部)(點擊查看圖片)
生長,不是被看到的,是被感受到的。陳彧君啟發之下,想創作一幅會生長的作品,有別于之前的作品,不是只講某個具體的物理的空間,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氛圍。
這幅畫很大,我希望觀眾看到的不是這幅畫畫得多好,具體刻畫的是什么東西。當被這么一幅巨大的畫作包圍著的時候,觀眾對這種氛圍的感受,就像走進森林我們對森林的感受一樣。
它的創作時間很長,創作過程中它經歷了陳彧君從莆田、杭州、上海好幾次的搬家過程;藝術家個人的思考、經歷、心境、狀態時空帶給它的變化都在里面。
刺激 | 找不到線頭的創作
大尺幅作品的創作,給陳彧君一種特殊的吸引:“它沒有線頭感,每天的工作都被編織到里面了,經常找不到昨天結尾的位置。一番重新整理之后,順著它生長的方向或者被找到的新的方向,定義出一個今天的開始。”
(《2013-2019》局部)(點擊查看圖片)
我越來越喜歡這種創作方式,一筆兩筆三筆,它變得復雜而豐富。它是很典型的東方的創作手法,創作者的意識可以作為核心穿梭在作品的各個層面。
而在西洋畫里,繪畫是制作性的,要先完成下一層,接下來的筆法才能完成上一層。它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物理編輯的疊加,少了一點滲透、融合的變幻感。
當代的藝術語言是西方傳統的,我們在接納和學習西方藝術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被這種審美系統教育和影響。這是藝術全球化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的。
重返木蘭溪也好,《2013-2019》也好,故鄉、記憶、傳統、歷史一直都是陳彧君創作的養分,而對他來說,用當代藝術把那些從小耳濡目染的人文傳統表達給全世界,是他的追求和使命。
陳彧君(點擊查看圖片)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