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輩子交給了植樹造林事業”
——記小隴山林業局退休老干部王寶駒
文/霍明洲
那天,我們慕名開車來到王寶駒先生植樹造林的大山壩,也就是他在40多年前受省小隴山林業實驗局選派,親自帶領500多名農民工,在大山壩荒山野嶺植樹造林的地方。據說他在這里留下了很多動人的故事,也很想親眼目睹大山壩的一切。
當汽車通過舒家壩在大山壩便道行進途中,只見當年他們所種植的油松、日本松、樺山松等覆蓋沿途公路兩側,蒼勁挺拔,聳立云霄。進入大山壩森林登山眺望,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峰巒疊翠,綠色連天,郁郁蔥蔥,更顯秋色云霧繚繞,層林盡染之神奇壯觀妙景。這就是王寶駒帶領職工大干苦干,戰天斗地的成果!它不僅給當地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更成為天水南大門及316國道華雙公路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滿目一望無際的蒼翠森林,花芳草香,綠海一片,東風吹來,如波如浪,逐潮起伏,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綠樹掩映綠草,綠草反襯蒼山,的確是很秀美呀!
王寶駒那時進駐大山壩,吃水只能去泉里挑,照明只能靠煤油燈,交通只能靠雙腿,低矮的工棚四季見不到陽光,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他們以山林為伴、雨露為棲,在植樹的繁忙季節,節假日都不能休息。王寶駒和工友們在這里一干就是4年,才換來今天的炫麗景色,成為了游人的好去處。
王寶駒出生于西和縣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961年畢業于天水洮坪林校,當年分配到小隴山林業試驗局工作。曾任技術員、黨川林場工會干事、李子園分場場長等職,后來又到小隴山林業試驗局任辦公室副主任。他是共產黨員,現已80歲。
王寶駒自青年時期,就珍愛花草樹木,喜歡植樹造林,愛樹如愛命。他在40年的森林業工作生涯中,敬職敬業,走遍了小隴山林業局下屬的林場,長期在太碌、廟川、李子園等5個林場工作過,足跡撒遍了每個林場的角角落落和溝溝坎坎。
王寶駒回顧當初奉命帶領500名民工進入大山壩植樹造林的情景時感慨地說:“那時真是年輕氣盛,不知輕重,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件了不起的重大任務啊!”
那是1972年,上級決定開發綠化大山壩。兩萬畝植樹造林任務4年完成。時間特別緊,任務又這么重。由誰來擔任這項任務的負責人?局領導在基層干部中逐個排查,通過多次會議,最后決定讓王寶駒去。領導多次談話提到:“在大山壩植樹造林,干旱無水,地勢險要,之所以把500名民工交給你,這是組織對你的信任!你要為天水人民創造綠色環境,為華雙公路、天水南大門編織藍天白云,創造清新空氣,全體職工看著你,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你一定不能辜負領導對你的期望!”王寶駒深知這次任務的艱巨性,他暗下決心:“絕不辜負領導的重托,定叫荒山披綠裝!”
初春,王寶駒帶領全體民工,向荒山野嶺的大山壩進軍!他認真總結經驗,將經驗編成順口溜,如“株行距是三尺,溝谷坡篦水平臺,長度根據條件來。六、五、四是穴壯,石頭樹根要揀光。穴面保持反坡形,挖深打細要弄通。” 王寶駒深知樹苗的保管是植樹造林的重要環節,他在大小會議上強調:“四愛三保要抓好,兩有一短莫忘了。愛苗如愛子,愛根如愛命,愛頂如愛心,愛土如愛金。保母土不抖落,保根系常濕潤,保頂芽不受損。” 他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從上到下的督查管理是植樹造林的命脈和關鍵,每次會議都強調各連、排、班組長要更加負責任:“堅持班組長一天一登記,評比質量是第一;作業隊三天一評比,優秀插上小紅旗;營林區七天一評比,流動紅旗飄工地。”上百條植樹造林歌謠,干部職工都背誦得滾瓜爛熟。
王寶駒植了一輩子的樹,退休后還堅持植樹造林,他執著植樹50多年,是一位可親可敬的具有綠色情懷為人民永做奉獻的植樹老人。那天,我和正準備采寫他的張潤芝大姐來到王寶駒居住的小區,王老拄著拐棍出現在我們面前。王老似乎感覺到我們是沖著他植樹造的事跡來的,寒暄幾句后說:“今天我帶你們去南郭寺森林園看看,也就是到我退休后植樹造林的那片林子。”我們異口同聲地說:“好!”
轉眼就到了南郭寺的植樹點。我們下車后,看見一個大門,進了大門,映在我們眼簾的是:一棟小二層樓房,也有平房,還有郁郁蔥蔥的一大片樹林,仿佛在向我們招手,迎接我們這些客人。這里已經有了讓人欣喜的成果,已經初具規模。在平房前,有一處供人們休息喝茶的桌椅,剛坐定,王老就打開了他的話匣子,滔滔不絕地給我們講述他的經歷。
王寶駒老人當時已經78歲了。在近20年前,也就是2000年,秦州區政府號召市民,對南山和北山綠化承包。剛剛退休不久的王寶駒老人自告奮勇,在南山承包了70畝左右的荒山陡坡山地,開始了綠化工作。他不顧自身疾病的折磨,帶領全家人上南山植樹造林。
植樹造林需要資金,首先是貸款問題,除了自己籌措的資金外,又積極貸款100萬元。有了資金后,第一步就是修通了200多米的山路。然后,又解決了沒有水的問題。他很快修建了一座2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接通水管600多米。沒有電,協同有關單位,接通了電源。植樹,沒有苗木怎么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親自租車,兒女協同到江蘇、河南、陜西等地購回柏樹苗3600余株、云杉苗700余株、刺槐苗15000余株,還有一些小苗如冬青、迎春、沙柳等10萬余株。自己種植喬木2萬余株,灌木10萬余株。如今20年過去了,他承包的這片山地已經郁郁蔥蔥,成為他在南山成功造林的一個縮影。
2013年5月,秦州區老年協會為王寶駒頒發了“老有所為模范”獎牌和榮譽證書。他的事跡被媒體多次報道。詩人劉致和在旅游南郭寺景點時,為王寶駒老人賦詩一首,對王老的精神進行了贊美和評價。
王老又講起了他的一些往事,他說:那是1963年冬天的一個早晨,我騎自行車迎著冰天雪地的寒冷,去花石山梁上去實地考察,結果在返回的路上,從2米高的崖上掉了下去,因下面是近1米厚的積雪,有很好的緩沖作用,我居然沒有受任何傷。這次真是有驚無險,如果沒有那一米厚的積雪,今天有沒有我還真很難說。一句老話叫“大難不死必有后福”,現在看來真是不假呀!
一個驚險的故事,句句真實語言,反映出王老的樂觀主義心態和冰天雪地不怕苦不怕死的大無畏工作精神!
王老又給我們講伐樹的事情 ,到了冬季采伐木料后,需要把木料從山上運到山下,這就需要從半山腰修一條直通山下的冰道。冰道要求50公分深,上面大,下面小,呈V型;再沿滑道兩側找幾個地勢較高的地方,修幾個小平臺和單人通道,接力往山下放料。在天氣最冷的時候,把水灑在V型溝里,結成一層冰,就可以把全年采伐的木料利用滑道溜下去。
放滑道這個工作是最危險的活,也是事故最多的季節,修建放滑道,不得不提張學中這個人。張學中是東北人,他是從禮縣洮坪林場調來的高級技工,技術全面,不管是什么工具,他都會使用,而且還會設計修建索道、放滑道。對伐木、截料、碼垛都很在行,有他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幾十倍,而且還節約了大量材料。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林業技術帶頭人。王老又說到:“其實小隴山林業局管轄的林區,有很多這樣的人才,他們為林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王老說,他把這輩子交給了植樹造林事業,沒想到自己的終其一生的事業竟與國家提倡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謀而合,這是最令他感到驕傲和自豪的。
王老的精神樸實而又感人,我們多次參觀過大山壩森林,南郭寺王家坪森林園。他在交談中沉著淡定,在成績面前不自居,樸實而崇高的風范,讓人油生敬意!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