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31日訊(記者朱國旺)近年來,健康產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十四五”規劃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更是給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健康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在3月28日北京召開的“健康中國策·人民健康影響力論壇”上,部分全國政協委員、醫藥專家等從準確理解健康中國內涵、發展養老產業與中醫藥產業、智慧醫療等方面,就我國健康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健康中國的內涵包括自然生態健康、社會心理健康和人的個體健康三個層面,要全面準確理解。”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劉玉村指出,在諸多影響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方式的影響占比最大,達到60%。所以健康中國人人有責,每個人都應該從自我做起,通過實現個體的結構健康、機能健康和心理健康,助推健康中國的建設。
慢病普遍化已成為健康行業和健康產業的痛點和難點,與會專家提出要大力發展老年健康產業。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老年頤養專項基金主任、老齡健康促進會會長席小平提出,要健全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完善居家和社區養老政策,推進醫養結合、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環境,從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任務。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老年醫學中心主任王建業認為,大力發展老年健康事業能夠激發巨大的潛在經濟效能,從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到中長期照護、安寧療護,每個領域都有足夠的市場活力,從這六個方面著手搭建連續綜合、覆蓋城鄉的老年健康服務基本體系,不僅促進實現健康老齡化,更是解決全生命周期問題的有效途徑。
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任務。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洪春建言,要進一步凸顯中醫藥對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重大疾病的作用,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以及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的建設,制定符合中醫藥發展自身規律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陶曉華提出,大健康要有中醫藥專業人才參與,中醫藥高等院校要意識到康復人才、預防人才短缺的問題,從專業和課程設置上大大加強,以適應大健康事業發展的需求。
互聯網+醫療是健康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認為,智慧醫療是智能技術嫁接于健康醫療服務的生態體系,智慧醫療體系實現增強能力、提升效益、優化體驗、拓展服務等賦能效應,最終,建成一個精準醫療、精準服務、精益管理三精醫療標準化服務體系,提供最優化的健康照護。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豐臺區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吳浩則指出了智慧醫療對基層醫療的重要性。他認為智慧醫療可以讓老百姓更快更便捷地享受到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保障人民健康,需要產業支持。”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張國防分享了從事海洋大健康產品產業的經驗。同樣,作為來自企業的代表,康元醫生集團(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勝明則分享了在亞健康、慢病管理問題上,如何運用“互聯網+”的模式將最新的系列科技成果普及運用與推廣,以維護人民健康。
此次論壇由人民政協報社主辦、人民政協報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承辦。據主辦方介紹,作為系列論壇活動之一,未來還將開展“健康中國策·委員講健康”線下活動,組織政協委員深入基層持續展開健康宣傳和教育工作,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