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歷史 > 天之水微語 > 正文

    緬懷紅軍師長——張輝

     

    nEO_IMG_35f2f340d7afcef473b0a26e607a7a5

    緬懷紅軍師長——張輝

    □ 成雪峰

    身獻硝煙衛國家,英雄美譽遍天涯。張輝烈士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天水時犧牲的最高紅軍將領,生前為賀龍領導的紅二方面軍紅六軍團十六師師長。

    張輝,字岳,號顯輝,1911年1月出生在湖南省平江縣三陽鄉。1926年,年僅15歲的他便投身于平江農民運動,并擔任晉平農民協會秘書。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蔣介石政府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5月,在長沙發生了“馬日事變”,使湖南處于一片白色恐怖中,張輝跟隨西一區農民自衛軍進入楊梅山區堅持斗爭,并擔任分隊長。不久后加入平北游擊隊參加了著名的“三月撲城”,戰斗失敗返回楊梅山根據地組建短槍隊,組織動員群眾打土豪、籌精款,開展秘密武裝斗爭。

    1929年冬,短槍隊編入湘鄂贛邊獨立團。次年春又擴編為湘鄂贛獨立師,張輝任特務連連長。1930年7月下旬,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從平江出發攻打長沙,為配合主力紅軍,張輝奉命帶領一支小分隊前出駐晉坪敵軍侯鵬飛團偵察敵情,并把情報及時反饋給主力紅軍,發起晉坪戰斗,一舉搗毀了敵團部,活捉了敵團長侯鵬飛。晉坪戰斗結束后,張輝任紅十六軍第七師一團團長,率隊參加了第二次攻打長沙的戰斗,久攻不下撤出戰斗,在轉往湘鄂贛邊界的途中,參加了攻占湘陰縣城的戰斗。隨后,紅十六軍抽調張輝和部分紅軍干部組建了湘北獨立團,張輝任第一營營長。1931年春,湘北獨立團擴編為湘鄂贛獨立第一師,張輝任第一團副團長,率隊先后參加了湘鄂根據地第二、三、四、五次反“圍剿”戰爭。

    1934年9月,張輝率部隨軍西征。1935年春,被任命為紅十八師第五十四團團長,率團參加了開辟湘鄂黔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1月,調任新編紅十六師第四十六團團長,11月19日,隨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征。在長征途中,張輝因英勇善戰、指揮有方被提升為紅十六師師長。1936年4月,張輝率紅十六師隨紅二、六軍團到達金沙江畔準備渡江,但各個渡口早被國民黨軍隊封鎖,紅二、六軍團采用“佯攻昆明、挺進滇西”的戰術,由紅十六師擔任掩護,從5個渡口安全順利渡過了金沙江,張輝完成掩護任務最后過江。他率領紅十六師官兵克服極其惡劣的氣候環境和饑餓,以超越生命極限的頑強毅力,帶領全師官兵翻越4座大雪山,穿越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

    1936年9月7日,走出草地的紅二方面軍在哈達鋪研究制定了《成(縣)徽(縣)兩(當)康(縣)戰役計劃》。8日,總指揮部下達作戰命令,紅二方面軍兵分左、中、右三路縱隊出擊。張輝率紅十六師和十七師、十八師及模范師組成左路縱隊擔任先鋒隊,主攻天水,出擊兩當和陜西鳳縣。9月1日,紅十六師隨紅六軍挺進禮縣,9日在禮縣固城、崖城一帶召開群眾大會并組織了抗日救國會,14日紅十六師隨紅六軍在紅河鎮集結,16日過齊壽、娘娘壩向李子園開進,17日進入徽縣,18日與敵交火,全殲敵軍一個保安團,為紅二方面軍創建徽、成、兩、康革命根據地作出了卓越貢獻。

    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撤出徽、成、兩、康革命根據地,揮師北上,紅十六師派出偵察人員深入娘娘壩,了解到敵軍駐有一個連的兵力,部隊決定派一個營前出夜襲娘娘壩牡丹山守軍,為大部隊打通前進道路。5日,張輝帶領部隊到達娘娘壩,消滅了街上少量敵人后,當晚向牡丹山發起沖擊,敵人在牡丹山構筑了碉堡,易守難攻,加之從天水調來一個營的援兵,紅軍腹背受敵,張輝即命戰士沖出重圍,自己沖在最前面,帶領戰士邊打邊向牡丹山下撤退,張輝卻不幸中彈,身負重傷。在紅軍戰士的掩護下迅速撤離了娘娘壩,黎明時分到達李子園,由于傷勢嚴重光榮犧牲,時年25歲。在當地農民的幫助下,紅軍戰士把張輝遺體埋葬在李子園普華寺的后山坡。1986年,張輝烈士遺骨被安葬在他曾戰斗過的牡丹山。1994年,遷至秦州區革命烈士陵園。

    如今,每年烈士紀念日,天水市都會在此舉行烈士紀念日公祭活動;每到清明時節,天水各界都要來此開展祭掃活動,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弘揚先烈的革命精神。

    相關鏈接

    nEO_IMG_DSC07274_conew1

    獨臂將軍晏福生曾到李子園祭奠張輝烈士

    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國金,湖南省醴陵縣人。與張輝是親密戰友,他們曾率領紅十六師在長征中并肩戰斗。新中國成立后,晏福生被授予中將軍銜。

    1983年春天,紅軍長征時任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十六師政委的獨臂將軍晏福生及伍修權、陳明義等一行,不顧年事已高重走長征路,來到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李子園普華寺后山坡,祭奠張輝烈士。老將軍采摘了許多盛開的鮮花獻在墓前,并脫帽鞠躬致哀,他含著熱淚說:“張師長,我們看你來啦!”之后,晏福生一行又來到娘娘壩,登上張輝戰斗過的牡丹山,重溫當年戰斗的情景,尋覓當年戰斗的印跡。

    DSC07299

    李逢春為烈士默默守墓半個多世紀

    1936年,剛滿18歲的李逢春在李子園小學當老師,就住在村頭的普華寺。10月的一天,聽到陣陣槍聲的李逢春剛跑到寺門口,就見十幾位紅軍戰士抬著一位傷員直奔普華寺而來。由于傷勢過重,還沒等走到,傷員就犧牲了。面對前來尋求幫助的紅軍戰士,李逢春二話沒說便找來兩位村民幫忙,又卸了三塊門板,在普華寺后的萬人墳親手掩埋了這位紅軍。當日臨別時,一名紅軍戰士告訴他:“老鄉,這里埋著的是我們的師長,請你一定要記住,我們會回來遷走他的。”這句話,李逢春記在了心里。此后,無論遇到什么狀況,他都堅守著這個秘密,守護著這座紅軍墓,默默等待著,而這一等就是50余年。

    直到烈士的戰友晏福生等老將軍重走長征路,尋找失散的紅軍英靈時找到李逢春,他才知道自己當年埋葬在李子園的紅軍師長名叫張輝。

    nEO_IMG_DSC07261

    高維漢二十余載甘做義務講解員

    高維漢老人是娘娘壩村人,就住在牡丹山腳下。1989年退休后,他每天去烈士陵園義務打掃衛生,兼做義務講解員。

    從20世紀90年代初,高維漢開始收集與烈士相關的資料,并于2003年起相繼自費印刷了《張輝烈士和紅軍入隴》《長征日記》《血染青山 浩氣長存》等幾本小冊子。2004年至2007年,在孫子陪伴下,高維漢又3次踏上長征路,相繼穿過四川、甘肅、陜西、寧夏等30多座縣城和12個長征紀念地,回來后便出版了第一本書《鐵流萬里》。高維漢說:“對革命事跡了解越多,越覺得自己責任大,越想讓更多人知道。”為此,他經常帶著自制的27幅展板前往娘娘壩、平南等鄉鎮的中小學,給師生們舉辦以《長征永遠的豐碑——紅二方面軍在秦州》為主題的長征圖片展覽等,他本人也因此被聘為娘娘壩中學等8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

    959392f7cf36c4ba72564ac303957ee

    天水晚報http://60.165.100.97:9999/epaper/htm/tswb/content/20210409/Page10HO.htm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紫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