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尋烈士下落數十載一朝夢圓 紅軍師長張輝后人千里祭英烈
時隔85年,幾代人的尋親夢在天水實現
85年前,紅軍二方面軍十六師師長張輝在長征途中英勇犧牲在天水娘娘壩;85年來,秦州兒女以不同方式憑吊先烈、緬懷偉績。5月19日,苦苦尋找張輝下落數十載的后人們不遠千里從湖南來到天水,長跪于師長墓前潸然淚下,圓了幾代人的尋親夢。
千里迢迢祭英烈
5月19日,從湖南輾轉千里而來的張輝烈士兒媳鄒女士、孫子張先生等人以及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一行,在天水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工作人員陪同下,先后前往秦州區烈士陵園、娘娘壩烈士陵園祭奠烈士,并看望和慰問了為張輝守墓50余載的李逢春老人的兒子李鵬,以及堅持多年收集和整理張輝烈士相關資料的高維漢老人的兒子高虎平等人。
張輝烈士后人來到最早埋葬英魂的牡丹山祭拜。
張輝烈士的孫子張先生等親屬在感謝信中說,一家幾代人苦苦尋找爺爺下落幾十年,最近終于有了收獲,尤其是看到天水一家三代守墓半個多世紀的報道后,當即萌發了來天水尋親圓夢的想法。
張先生說,家人最早得到的消息是,在江西吉安的一次戰斗中,當時已擔任團長的張輝身負重傷、壯烈犧牲。之后,家人在江西吉安尋找烈士下落多年,遺憾沒有任何結果。1983年,平江縣有知情人告訴他們,吉安一戰張輝團長并沒有犧牲,而是隨部隊長征北上,聽說還當了師長。家人這才調整方向重新尋找,后來知道他犧牲了,但又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犧牲,一直苦尋了幾十年。
塵封往事浮出水面
今年清明節后,一個令張先生一家無比激動的消息從天而降,天水市秦州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在英烈系統尋親登錄信息中找到了他們,塵封大半個世紀的英雄事跡得以浮出水面。
在烈士陵園祭奠。
張輝,字岳,號顯輝,乳名八秋。1911年1月23日出生于平江縣三陽鄉小洞村半斗屋場的一個貧農家庭,有兄弟11人,張輝排行第八。4歲時,其父母攜全家遷居本縣雙江鄉晉坪村吳家沖虎山坳岳埠嶺下,以耕田為生。張輝6歲入學,是全家唯一的讀書人,后因家境貧寒而輟學,開始在家務農,婚后育有一子一女。
1925年,袁克歧在晉坪舉辦農民夜校宣傳革命,張輝主動參加。1926年9月,張輝擔任晉坪鄉農民協會秘書,1927年經張邁、張正二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8月張輝調任紅8軍4師3團團長,曾參加中央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斗爭。1936年7月任紅二方面軍第十六師師長,1936年8月率部參加第二次攻占臘子口戰斗和隴南戰役;9月在禮縣馬烏鎮,全殲敵保安團,并南下攻克兩當縣城。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揮師北上,十六師偵察小分隊得知天水娘娘壩有國民黨中央軍駐守后,決定夜襲娘娘壩守軍,為大部隊掃除障礙。10月5日夜,張輝親率一個連消滅敵外圍守軍后,指揮部隊向敵堅守要地牡丹山發起攻擊,戰斗中不幸身負重傷,最終壯烈犧牲,年僅25歲。
守墓半生慰忠魂
那一邊,張輝師長的后人們苦尋了數十載,情真意切;這一頭,秦州區已故老人李逢春嚴守秘密一家三代守墓半個世紀。
時隔85年,張輝烈士“等來”家里人。
李逢春老人的孫子趙安生說,爺爺在世時,每每講起那一晚就熱淚盈眶。1936年,18歲的李逢春是李子園小學的一名老師。事發當晚,他幫紅軍在普華寺后半山坡上掩埋了烈士后,一名紅軍戰士對他說:“老鄉,這里埋著的是我們紅軍的一位師長,你要記住,我們一定會回來遷走他的。”李逢春當即允諾,一定會守護好這座墓。此后,無論誰來逼問,他從不提起此事。
1986年9月15日,在李逢春的帶領下,當地武裝部、軍分區等部門前往李子園,接上烈士遺骸后護送至天水市殯儀館火化,之后護送至娘娘壩牡丹山烈士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進行了安葬。1994年,遷至秦州區革命烈士陵園。
趙安生說, 1994年秋,張輝烈士墓遷往秦州區烈士陵園后,娘娘壩牡丹山實際就成一座空墳了。然而,這卻絲毫不影響當地百姓自發憑吊張輝烈士。烈士墓每年仍在維護,祭掃活動也從未停止,鄉親們一直認為:只要心中永遠裝著英雄,英雄就永遠還在那里,依然在他們身邊,未曾離去。
紅色故事代代相傳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為了讓紅色故事家喻戶曉,娘娘壩鎮老人高維漢在世時,曾耗時20多年四處收集與烈士相關的資料,自費印刷了《張輝烈士和紅軍入隴》《長征日記》《血染青山,浩氣長存》等小冊子,并自制150余幅圖片展板前往當地部分鄉鎮中小學,義務擔任烈士先進事跡講解員。
多年來,每到清明時節,天水市各界都要前往烈士陵園開展祭掃活動,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弘揚先烈的革命精神。
趙安生說,2003年底,83歲的爺爺彌留之際“不忘英烈、年年憑吊”臨終囑托讓他刻骨銘心。從事文化傳媒事業這些年來,他一直四處搜集資料,為將紅軍長征經過秦州區的光輝歷史搬上銀幕做準備。2020年,一切籌備工作就緒,由他擔任制片人的紅色題材影片《守望》在娘娘壩鎮張輝烈士陵園正式開機。同年11月,在第八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獎”頒獎典禮上,《守望》榮獲第八屆亞洲微電影藝術節優秀品牌作品獎。
“此片的拍攝也是紅色故事對外講述的另外一種方式,只為在緬懷中堅定信仰,讓紅色基因歷久彌新、永放光芒,讓長征精神薪火相傳、血脈永續。”趙安生說。
文:新甘肅·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首席記者 王蘭芳
圖:新甘肅·掌上蘭州·蘭州晨報通訊員 趙安生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