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這個夏天哪個詞語最為流行,那么非yyds莫屬。yyds是“永遠的神”漢語首字母縮寫,最早出現在電競圈,隨后這一詞語“破圈”,被用來表達高度的贊美。夸贊東西好吃,yyds;為體壇強者歡呼,yyds;被好劇俘獲,yyds……放眼看去,幾乎滿屏都是yyds。
與yyds同時流行的還有u1s1(有一說一)、awsl(啊我死了)、xswl(笑死我了)等縮寫詞,它們同樣由某個小眾圈子的年輕人所創造,之后廣泛出現在中文互聯網中。對于新一波流行詞的走紅,人們并不陌生,遠的說有尋呼機時代的886(拜拜嘍)、520(我愛你)等,近的說有“喜大普奔”“細思極恐”等余溫尚在。
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早就有言,“媒介即訊息”,也即傳播工具的性質及其所帶來的可能性遠比媒介所傳播的內容更重要,因為前者直接關系到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在社交媒體時代,一句并不長的話斷成好幾行來說、高度依賴表情包的使用、對信息回復時間日益“苛刻”等正在成為新的“規范”,而它們是不會出現在前互聯網時代的。
縱觀流行詞的不斷更迭,依稀可以看到媒介技術與人們通信方式演進的歷史。如果流行詞也有所謂“語法”的話,一定完美匹配當時的通信工具與技術,比如數字諧音之于尋呼機時代,字母數字emoji(表情符號)混雜之于社交媒體時代。不過,不同時代的“語法”雖各異,但在遵循語言經濟學基本原則這一點上倒是相同的。人們通過縮寫等造詞方法,以期用更少的字符實現更快更多更簡單的信息傳遞。
不過,當絕大多數的贊美都用yyds、絕絕子(絕了,表示極好或極差)來表達,當搞笑的內容都以xswl來評論,一些人的擔憂也隨之出現——彼此所要傳遞的情緒或許可以“秒懂”,但更為豐富和具體的內容或也在高度簡化和概括中被犧牲掉了。萬能流行詞的場景適用性是如此之高,這是否會助長人們思考和表達的惰性,進而導致表達失語癥的出現?畢竟,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方式”。
另外引人關注的是,這類流行語多呈現為“比較級”乃至“最高級”,頻繁使用必然加速語言意義的消耗,造成語言的“通貨膨脹”。當在線社交需要用“哈哈哈哈”來代替“哈哈”表達高興的狀態,未來又該用什么來表達與yyds相同含量的情緒和內容?表達的日漸匱乏,是否也將反過來影響我們對一些情感和距離的感知?
隨著作為流行語“土壤”的社會持續變遷,集體情緒持續發生變化,新的流行詞將會層出不窮,而眼下的一些流行詞不出意外也會慢慢被人們忘卻,逐步退出舞臺。而且就如“時尚”一樣,當一個流行詞失去了其作為亞文化群體身份標識和區隔的作用,那么新的流行將被重新塑造推出,在分界與模仿的功能輪換中實現不斷更迭。也因此,我們或許大可不必為眼下刷屏的yyds過度憂慮,如何避免在走出舊的話語束縛后,不自覺掉落進新的看似自由的束縛中,倒是值得我們始終保持警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