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刷到這樣的視頻?一名滿臉愁容的老大爺,步履蹣跚地在石榴地里踱步,地上散布著裂開的石榴,悲情的音樂,配上煽情的字幕“老爺爺說他家的石榴又大又甜,但今年還沒有人來收購……”這個場景讓很多人想馬上下單支持。事實上,老人從沒這么說過,畫面、聲音是拼湊的,所謂“滯銷”更是無中生有。
“賣慘帶貨”的戲碼在不少網絡平臺反復上演。有媒體發現,“賣慘帶貨”背后有一條營銷產業鏈,從演員到劇本,從營銷到推廣,都充滿了“套路”。這種“賣慘帶貨”,打著助農的幌子,干的卻是靠消費大眾的同情心謀利的事。
“賣慘帶貨”亂象是如何出現的?前些年,因供過于求、信息閉塞等原因,確實有一些農產品陷入滯銷困境,經媒體報道后,不少人慷慨解囊幫農民解了困。一些無良商家從中發現“捷徑”,開始作假“賣慘”,進而形成“套路”。
從我們耳熟能詳的“老板帶著小姨子跑了,我們拿著錢包抵工資”,到社交平臺上常見的“困苦老果農故事”“賣茶女騙局”,各種騙局讓人防不勝防。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有一些騙子作假都不走心,有些人謊稱水果“滯銷”,用的甚至是同一位果農的照片。
“賣慘帶貨”看似一本萬利,卻在客觀上破壞了社會互信。網友為“老果農滯銷”買單,為“賣茶女”付費,一般是出于內心深處的善良以及對主播的信任。如果真相大白,扯下“賣慘帶貨”的遮羞布,消費者還會為這些“悲慘”買單嗎?一旦消費者對類似行為有了戒備心,就算碰到真人真事,可能也不會再信。這些主播長年累月積累的信用,也將被擊碎。
近幾年,短視頻給扶農助農帶來了新的可能。特別是疫情期間,短視頻直播帶貨拓寬了農產品銷路。相比之下,演出來的“賣慘帶貨”,有如害群之馬,給發布平臺甚至整個營商環境、相關產業的傷害都不可逆。
以石榴銷售為例,當某地石榴“滯銷”的信息頻頻在網絡熱傳,可能引發一些果農恐慌、集中拋售。依靠“賣慘帶貨”,主播掙了錢,犧牲的卻是果農。
刻意演出來的“賣慘帶貨”,本質上就是一種欺詐。對于這類行為,相關平臺不應坐視不管,任其逍遙,要給意欲效仿的人傳遞清晰的信號;有關職能部門有必要加強監管,對演出來的“賣慘帶貨”亂象及時給予懲處。
實踐證明,帶貨營銷遠不止“賣慘”這一條路。“賣慘帶貨”是飲鴆止渴,是“一錘子買賣”,無法長久。只有對消費者負責,誠信經營,才會讓消費者在“買他”過后不會“踩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