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組織藥品集采進入常態化,中標藥企的供應保障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因為中標藥品“布洛芬緩釋膠囊”在山東省未按約定供貨,華北制藥被國家藥品聯合采購辦公室列入“違規名單”,并被取消在2022年5月10日前申報國家集采的資格,一時間引發了社會大量關注。
醫藥作為“健康中國”的重要基礎,關系著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如何為老百姓提供廉價的基本醫療服務,解決人民群眾看病貴的問題,藥品帶量采集正是其中的關鍵一環。藥品帶量采集通過以“量換價”的機制,實現了藥價的顯著下降,也讓老百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讓利”。通過國家集采的方式來擠壓醫藥價格中的水分,才能更好筑牢“健康中國”的一磚一瓦,真正守護好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醫藥企業應該秉承契約精神,嚴格遵守相關規定。
就此次“斷供”事件來看,中標藥企有義務如約完成既定藥品生產供應,雖然華北制藥可能因某些意外因素導致產能不足,但這并不代表企業可以輕易放棄履約。該事件暴露出華北制藥缺乏基本的履約意識,在困難面前不是想著解決問題,而是通過找客觀因素來逃避責任。此前,從來沒有中標企業在“預判產能—競標—中標—擴產—供應”這一鏈條上出現過斷供。作為國家組織藥品集采以來首次出現的違約情況,必須高度重視、嚴格懲誡。
作為有“醫藥長子”之稱的國有藥企,華北制藥本應是履行約定的模范、承擔社會責任的模范。因自身原因沒有履行相關約定,讓人遺憾。相關部門選擇替補企業及時進場,有效的保證了相關藥品的臨床使用。履約應該是企業最基本的義務與責任,如果不能確定自身能否接受相應的訂單,隨意競標,就可能給相關藥品的使用造成不可小覷的嚴重影響。中標必須履約,違約必受懲誡。嚴懲這類違約行為,為的就是更好維護社會信用體系。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契約精神”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根本,違約,只會加速人與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用流失。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讓那些失約企業受到應有的懲罰,才能更好構建互信社會,助力行業的繁榮發展。華北制藥因“斷供”集采藥,只能自食惡果。這也給更多企業敲響了警鐘,守信應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切莫因為眼前的利益,動搖了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