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莫讓“黃牛”攪亂演出市場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頒布的《演出票務服務與技術規范》正式實施。作為國內首個演出票務領域的行業標準,此舉被業界解讀為將有力打擊“黃牛”,助推演出市場健康、良性發展,引發廣泛關注。

    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各類演出活動不斷,文化消費市場繁榮,一些“黃牛”從中覓得了可乘之機。“黃牛”利用票務市場存在的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運行規則不透明等缺陷,惡意搶占、壟斷稀缺票源,哄抬票價,不僅導致某些演出資源頓時變得緊缺,更影響了消費者對演出市場的滿意度,整個演出行業形象受到影響。

    為何演出票領域的“黃牛”屢禁不止?一是投入的時間、資金成本低,收益卻很大。不管是高頻刷新搶票的技術手段,還是通過內部渠道獲取諸如“工作票”“贈票”等非銷售類票源的“合作”手段,跟投機收益相比,“黃牛”搶票投入的時間、資金成本都不算什么。二是處罰力度弱、監管難度大,目前各個演出活動購票、檢票等方面流程和標準不統一,“黃牛”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規避網絡和線下的監管,即便被查處也損失不大。

    此次出臺的規范明確將制訂演出行業的票務基本規則,有望通過運用市場數據跟蹤與分析,促進演出票務市場行穩致遠。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提升執法效率,充分利用監督抽查、媒體監督、群眾舉報等途徑,及時發現并依法治理“黃牛”亂象。此外,消費者也應學會果斷地拒絕“黃牛”,不要一邊對其囤積居奇、炒高票價的行為感到不滿,一邊又苦于無處購票,只好依賴他們。當沒有了倒票買賣,投機者自然也就散場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童云斐)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