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加裝“價值瞄準鏡”,防范技術手段走火入魔

    算法作為一種先進技術,有其特有的價值與優勢,但必須以不損害用戶利益、不損害公共利益為前提。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用戶利益、犧牲公共利益為代價,這應該成為互聯網企業的理念自覺,也應該是新技術應用的底線和原則。

    “這是要為算法加裝價值瞄準鏡。說白了,算法得有價值觀”——針對國家網信辦近日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的新聞,央視一位主播這樣評論。

    互聯網時代,算法應用日益成熟。用戶搜索過什么商品、用打車軟件去過什么地方、喜歡看什么視頻,都成為這一系統的基礎數據。系統對用戶需求“精準畫像”,為用戶提供更多服務。與此同時,算法也成了資本追逐流量、獲取利益的工具。通過在算法上“動手腳”, 商家和平臺可以為用戶量身定制廣告,推送想讓用戶看到的文章、視頻、商品等;可以進行虛假點贊、評論、轉發和網頁導航,從而實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可以以精準屏蔽信息、操縱榜單或檢索結果排序等方式,干預信息呈現,達到自我優待、實施不正當競爭、影響網絡輿論或規避監管的目的,等等。

    對互聯網用戶來說,被算法“算計”的結果是被動進入“信息繭房”,不僅可能導致在對世界認知和行為選擇上出現偏差,而且可能被商家和平臺收割注意力和金錢,個人隱私也可能被泄露。長此以往,用戶在算法一手打造的“楚門的世界”中變成了“透明人”,甚至遭遇“大數據殺熟”。一些互聯網企業算法應用造成的偏見、歧視與差別待遇,對國家的互聯網內容治理生態和網絡安全等方面,也造成一定消極影響。

    前述征求意見稿明確將監管觸角伸向算法推薦服務的提供者,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不少條款直指輿論關注的焦點、用戶反饋的痛點——更加突出主體責任、不得通過流量造假和控制熱搜等影響網絡輿論、讓算法設計和應用更加透明、建立完善人工干預和用戶自主選擇機制、規范算法向勞動者提供工作調度服務等一系列重磅內容,得到公眾的點贊。

    這樣的監管舉措傳遞出的治理理念,是對算法服務提供者的價值觀給予糾偏。征求意見稿有專門條款明確算法應在道德和法治框架內行事,積極傳播正能量,將社會責任意識貫穿于信息生產與傳播的全過程,如意見稿要求“在首頁首屏、熱搜、精選、榜單類、彈窗等重點環節積極呈現符合主流價值導向的信息內容”等。正如有專家總結道:“新規對于過分逐利的商業訴求通過信息技術可能獲得的倍增與放大,保持了高度警惕;對于設置誘導用戶沉迷或者高額消費等違背公序良俗的算法模型,給予了徹底否定”。

    未來算法服務能否走上健康發展之路,關鍵在于能否走出唯利是圖的誤區、堅持向上向善,是否有勇氣從暗處走向明處、坦誠接受職能部門的監管和公眾的監督。

    無論是專攻賣貨和娛樂,還是聚焦于知識和信息服務,算法作為一種先進技術,有其特有的價值與優勢,但必須以不損害用戶利益、不損害公共利益為前提。

    倡導向上向善,遏制逐利作惡。在算法之外,從人臉識別遭遇個人信息保護難,到關不掉的互聯網廣告彈窗,再到大量App非法獲取個人信息,互聯網產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其癥結之一,就是利用技術優勢逐利以至走火入魔。

    說到底,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用戶利益、犧牲公共利益為代價,這應該成為互聯網企業的理念自覺,也應該是新技術應用的底線和原則。

    為算法加裝“價值瞄準鏡”,為互聯網產業正風糾偏,還有大量監管工作有待完善。期待更多企業能修正自身價值導向,為企業及行業的未來贏得更多信任與生機。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