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強化反壟斷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的意見》。會議強調,強化反壟斷、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
近年來,尤其是“后疫情時代”,數字經濟、平臺經濟主導的“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推陳出新,在整合產業鏈、融合價值鏈,轉換“舊動能”、驅動“新引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鑒于線上經濟憑借數據、技術、資本、市場占有等優勢,可能出現“贏者通吃”“強強聯合”“強者愈強”的“二八效應”,則不利于優化資源配置、推動技術創新、保護消費者權益。因此,我們要出好反壟斷的“三雙手”,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鼓勵與規范、監管與處罰的關系,以“治未病”思維避免“刮骨療毒”,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用好“無形的手”,明確市場準入“黑白榜”。市場這只“無形的手”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無時無刻、無處不在地發揮著巨大作用。7月10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依法禁止了虎牙公司與斗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的合并。試想如果沒有這場“緊急叫停”,在游戲直播領域,“雙雄爭霸”則可能演變為“一家獨大”。為了建設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必須守牢資本市場的“入口關”,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增強政策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嚴格管控發展的盲目傾向,對“負面清單”以外的內資與外資、國有與民營、傳統與新興、規模企業與中小企業一視同仁。在劃定“黑白榜”前,注重聽取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專家學者、下游客戶、同行業競爭者意見,綜合研判評估企業行為對市場份額數、控制力、集中度的影響,按照“審慎包容”原則,切實把是否符合反壟斷法及其精神作為“準”與“不準”的“金標尺”。
用好“外顯的手”,安裝規范監管“探照燈”。規范的監管不是妨礙發展的“絆腳石”,而是防范風險的“阻尼器”。讓監管扮演好“裁判員”角色,必須精準把握“時、度、效”,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既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支持群團組織、行業協會、智庫機構、新聞媒體等參與共同治理,推動市場監管、行業監管、屬地監管協同聯動;還要轉換優化技術工具,隨著互聯網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出現,實施監管要與時俱進地用好“大數據”、駕馭“云計算”、讀懂“新算法”、借力“人工智能”,練就一雙見微知著、是非分明的“火眼金睛”;更要加強重點領域執法,聚焦民生關切,針對涉及醫藥衛生、公共事業、汽車交通、餐飲娛樂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緊密、最敏感的領域,開展重點執法和常態化執法,大力查處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行為,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始終。
用好“嚴厲的手”,亮出依法治理“殺手锏”。遏制市場壟斷、無序擴張、野蠻生長,依法治理是最后的“兜底”。今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實施細則等,天津、湖南、四川等地也根據各地實際出臺了地方性合規指引,可以說法治的大網越織越多、越織越密。然而,市場壟斷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并非一成不變,新名詞、新場景、新表現層出不窮,法律規范制定的滯后性亟需填補。為此,我們要牢固樹立反壟斷法、外商投資法等法律權威,進一步完善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范和司法解釋,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深化反壟斷領域的國際對話與合作,征集公布反壟斷執法的典型案例,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讓各個行業在遇到市場壟斷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走向良法善治。
不以規矩,難成方圓。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并不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絲毫相悖,恰恰是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一貫立場同頻共振、是與促進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同心同向、是與推動非公經濟與非公人士健康發展同舟共濟。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大反壟斷監管力度,讓“雛鷹”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真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萬類霜天競自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