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內蒙古突破口岸經濟發展瓶頸須多方發力

    如何推動口岸經濟加快發展,值得認真思考。有觀點認為,內蒙古在發展口岸經濟過程中,地緣優勢尚未轉化為經濟優勢、口岸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依然存在,疊加疫情的沖擊,發展之路任重道遠。究竟存在哪些瓶頸?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具體困難集中在觀念守舊、資金匱乏、人才緊缺、政策偏于宏觀和產業發展滯后上。

    一是觀念守舊。口岸相關人員應具備開放意識。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口岸缺乏開放創新意識,同質化競爭激烈。二是資金匱乏。不少采訪對象訴苦,目前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維護費用預算少、困難大,加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防護設備、醫療垃圾處理等防疫舉措均需要大筆費用,資金壓力很大。三是人才緊缺。邊境地區大多條件落后,很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再疊加客流減少、產業發展受阻等因素,人才流失嚴重。四是政策落地難。“政策很好,但是真正落地、具有實操性的還不夠多”“政策不需要太多,關鍵是要真正管用”……受訪者紛紛表達心中的期望。五是產業發展滯后。由于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薄弱,在不少口岸,進口資源雖多,但落地加工的卻很少。

    怎么破?筆者認為可從三處著力。首先是“上方”往下走。有關部門可以多傾聽基層聲音,了解他們的“急難愁盼”,為口岸發展打通堵點、解決難點、消除痛點,推動口岸經濟穩定發展。其次是“地方”往實走。打鐵還需自身硬,口岸需練好“內功”,創新口岸發展模式,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最后是“他方”往里請。主動與其它盟市及發達地區建立經濟聯系,完善區域間協作發展機制,合作共贏,為打造我國向北開放的陸路樞紐注入強大動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余健)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