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加快推進綠色城市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動力在城市、實現“雙碳”目標的主戰場在城市、以城帶鄉建設美麗中國的主要責任在城市。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系統思維謀劃布局綠色城市建設,加快實現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的綠色轉型。

    1.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充分認識綠色發展的重大意義

    新發展理念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其中,綠色發展理念既與其他四個發展理念緊密聯系、相互支撐,又對發展成色具有決定性作用。綠色發展要求發展更有效節能環保、更多兼顧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要求在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因地制宜處理好開發和保護的關系;要求在開放發展中更加重視普惠性和可持續性。在實踐中,我們要按照新發展理念查找短板弱項,及時補齊補足,切實解決影響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問題。當前,我國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在發展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就是資源環境承載力約束問題,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優美環境、舒適居住、便捷交通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為此,必須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進綠色城市建設。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場深刻革命。綠色發展絕不僅是環境問題,而且是涵蓋經濟發展、生活方式、社會文化與科技創新等內容的系統性革命,著眼于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關系,走出一條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路。較之以前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修修補補,綠色發展之所以具有革命性意義,在于其強調扭轉錯誤的生態觀和消費觀,調整高能耗高排放的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構建低碳循環的產業體系、激勵約束并舉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政府企業公眾共治體系;強調深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過生活方式綠色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型,并引領城市治理創新,為城市綠色發展和經濟轉型提供內生動力和治理保障。這一系列轉變十分艱巨,需要極大的決心、韌勁和定力,全社會都應該為了實現這一利在長遠的變革行動起來。

    2.減量發展成為推動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建設綠色城市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把實現人的美好生活與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在實踐中,減量發展正在成為推動城市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

    大城市特別是超大城市,亟須從新發展理念的高度重新審視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城市和怎樣建設城市的問題,樹立功能定位精準、發展方式高效的減量發展思維。減量發展思維,改變了過去向單一中心集聚資源、擴大發展體量的單向度發展方式,從城市功能、資源要素在內部空間重組與在城市群、都市圈這個更大時空中轉移轉化雙向發力,實現超大城市“瘦身強體”和城市群協同發展相得益彰。在這里,“減量”的本質是“問題調控”,以減重減負為導向徹底摒棄對粗放擴張式增長的路徑依賴;“發展”的本質是“結構調優”,以資源要素時空分布上的科學重構來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

    2017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肯定“減量發展”做法,確定了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通過陸續制定并實施《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北京劃定生態涵養區,加快發展城市生態區域,接續實施平原地區百萬畝造林和大尺度“戰略留白”,城市綠色生態本底得到夯實,生態容量顯著改善;優先推進建筑、能源和交通等幾大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現綠色化改造成效顯著,將綠色基礎設施整合進城市發展過程中;加大對綠色科技研發和創新的支持力度,廣泛提供綠色新技術新產品的應用場景,推進“近零排放”示范區建設。同時,北京市在“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以綠色技術創新為驅動,以綠色服務為支撐,加大產業園區、重點行業綠色升級改造力度,建立健全綠色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構建綠色低碳高效的產業體系。

    減量發展與區域協調發展緊密結合加速了城市發展綠色轉型。黨中央做出規劃建設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重大決策部署,為北京“減量”與“發展”在更大時空中實現辯證統一提供了指引、創造了條件。北京牢固確立城市戰略定位,準確把握減量集約、創新驅動、改善民生和協同發展要求,放棄大而全的經濟體系,集中精力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并做出以“五子”帶活全局的安排,即率先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抓好“兩區”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和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新需求,包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以及深入推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系列定位、思路、規劃的重大調整和舉措創新,推動北京減量發展、綠色發展相統一,促使首都煥發新面貌,人民生活品質得到新提升。

    3.因地制宜啟動關鍵任務,加快推進綠色城市建設

    推進綠色城市建設要體現地域特色,立足城市稟賦和發展實際,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因地制宜啟動關鍵任務并科學制定實施時序。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為例,“十三五”時期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北運河通州段實現全線旅游通航;同時,大尺度規劃藍綠交織生態空間,建設城市綠心,運用科技手段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強綠色公共交通建設,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嚴格執行區域禁限目錄并實施無污染產業替代,生態環境持續得到改善。

    優化能源利用與排放結構,加快綠色低碳化進程。城市作為生產生活的重要載體,要在推動減污降碳方面貢獻最大力量。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顛覆傳統能源結構及其背后的利益格局。打去煤、減油、控氣和電氣化“組合拳”,加快推進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特點調整升級,支持能源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積極建設分布式能源,加快智能電網建設,大力開發使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和生物質能,建設以地源熱泵集中供熱、建筑應用等為主的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系統。倡導清潔能源使用理念,帶動全民參與節能減排。

    大力發展快速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統,大力提高綠色出行比率。發展快速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統、提高人們綠色出行比率是解決交通擁堵的治本之策。綠色城市建設中,要構建連續安全的步行和自行車網絡體系,保障步行和自行車路權,開展人性化、精細化道路空間和交通設計,創造不用開車也可以便利生活的綠色交通環境。大力發展清潔公交、軌道交通和市郊鐵路等公共交通,積極鼓勵、引導市民形成綠色出行新風尚。同時,通過市場和法治雙管齊下積極引導燃油小汽車逐步退出和電動化替代。

    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優先打造宜居環境。協調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是決定城市發展形態的關鍵問題。城市綠色空間從城市土地利用中的次要內容上升為不可或缺并優先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發展質量成熟進步的重要標志。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為例,“十三五”時期,副中心累計實施綠化建設25.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較“十二五”末提高5.7個百分點,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1.2%,建成開放的城市公園和遍布街頭巷尾的“口袋公園”,真正讓群眾體驗到出門見綠、起步聞香的綠色生活環境。同時,副中心依托“富河多水、河渠縱橫”等資源優勢做好水和綠的文章,營造親水宜人的濱水環境,打造便利可達的城市濱水生態休閑體系,水城共融的生態宜居城市日益成型。

    全面推行綠色建筑,更好滿足節能低碳與開放共享需要。綠色建筑所構建的立體空間綠色化正在成為綠色城市建設的重要趨勢。要建立高質量的綠色建筑發展路徑與全過程管理體系,加快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推廣新型綠色建造方式、促進綠色建材推廣應用、強化綠色建筑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構建綠色建筑發展新模式。秉持開放共享的設計理念,讓建筑實現開放、融入生活,為市民打造更多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實現人與城市建筑的和諧共生。在這一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從規劃設計到建設實施始終走在前列,新建建筑100%執行二星級綠色建筑以上標準,新建公共建筑全面執行三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并積極推行綠色建筑與超低能耗建筑、裝配式建筑、健康建筑有機融合,特別注重對博物館、圖書館和劇院等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并對其中的共享空間精心設計,注重提升城市綜合性能與品質以滿足人們的需求。

    構建綠色經濟體系,搶占智慧城市發展高地。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是破解城市資源環境瓶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物質保障,更是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夢的必由之路。現代化的城市經濟體系必定是以綠色為主基調的。同時,建設城市物聯網基礎設施,提高智慧城市發展水平,使城市治理和運行更加綠色低碳、高效協同,又與構建綠色經濟體系相輔相成。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也將在城市建設、城市安全、城市路網、城市管網、城市排水、海綿城市、交通優化、環境改善等城市治理領域廣泛應用,讓城市能感知、會思考、可進化、有溫度,直接提升市民對綠色城市的獲得感。

    (作者:胡九龍,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