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5萬畝撂荒地復耕啟示鄉村產業振興

    土地撂荒,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攔路虎”,也是農村產業發展的“老大難”。尤其在土地條件相對較差、當地群眾經濟基礎相對較差的西部地區,大部分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更容易出現土地撂荒現象。但記者在重慶市銅梁區調研發現,近年來當地近5萬畝撂荒地均已實現復耕。這個看似“神奇”的變化是如何實現的,深入調研探究,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示。

    首先,在生產條件上做文章,改“巴掌地”為“規模田”。土地撂荒的原因之一,是土地產生的經濟效益已經難以滿足農民的生活需求。究其根源,是人均土地較少且相對分散,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尤其在西部山地、丘陵地區,普遍是“巴掌地”,不少農民“晴天一身汗,雨天兩腳泥”,但“種地一年還不如打工一月”,誰還愿搞農業?

    對此,銅梁的辦法是推動土地由分到合,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在撂荒地上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宜機化改造等工作,將一家一戶“巴掌地”改造成了集中連片的“規模田”,改善了土地耕作條件。同時,也為規模化經營做好了鋪墊。

    其次,在生產主體上做文章,變農民“自己干”為大家“一起干”。過去,土地由農民自己耕種,生產效率和生產效益低下。要提高土地生產效益,必須改變農民“單打獨斗”的局面,引入各類先進的生產主體,為農業注入科技動力。

    對此,銅梁的對策是引進、培育新的經營主體,這些經營主體或是村集體企業、合作社等集體經濟組織,或是集體經濟組織與種植大戶、民營農業公司組成的聯合體。依托這些經營主體,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進入農村,種地場面也由過去鋤頭種地、背箱打藥,變為旋耕機地上跑、無人機天上飛,作業效率大大提高。

    再次,在生產關系上做文章,以利益鏈接的方式讓農民從“站著看”到“主動干”。不少地方搞規模經營單純靠流轉土地,然后找農民在流轉的土地上務工,結果發現不少工人“出工不出力”,影響了土地收益,甚至導致土地再次撂荒。一些農民流轉土地后只想著收租金,抱著“站著看”的心態,土地種得好不好、經營掙不掙錢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銅梁區在復耕撂荒地過程中,為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鼓勵農民以土地入股,由村集體統一流轉給大戶經營或由村集體直接經營,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村集體+農戶”等方式,實現合股聯營。比如,當地農民以復耕撂荒地入股組建合作社,合作社的利潤由農民得大頭。這讓農民對田間管護更為上心,收益也水漲船高,形成了良性循環。

    記者調研發現,通過在生產條件、生產主體、生產關系等方面做文章,從科技、品牌中要土地效益,根據市場導向調整農業結構,促進了撂荒地盤活。但是,要讓更多撂荒地重現生機,仍需進一步在其他方面發力。

    其一,以政策支持為保障。雖然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集體規模經營能將相對集中的撂荒地重新盤活,國家層面也對統籌利用撂荒地出臺過指導意見,一些地方還作出了“對耕地長期撂荒的,要停止發放補貼”等政策要求,但對于不少過于零碎的撂荒地而言,基層推動復耕難度仍然很大,需針對長期撂荒地如何收歸集體等問題出臺撂荒地復耕支持政策,以進一步保護耕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其二,以完善市場機制為關鍵。農業生產周期長、風險高,很多集體經濟組織總體還處于培育、投入階段,面臨著缺資金、缺專業人才等問題,一些農業經營主體還靠政府項目資金補助,因此,要根治土地撂荒問題,還需要完善市場機制,建立農村集體經濟與城鎮資本、技術、管理經驗有效銜接的機制,真正培育起有生命力的農業產業。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