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夯實健康基礎,孩子才能有“中流擊水”的底氣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數據顯示,我國大中小學生的健康情況有了明顯改善。同時,學生視力不良和近視率偏高、學生超重肥胖率上升、大學生身體素質下滑等問題亟待關注。

    近年來,肥胖、近視、體態不良成了青少年難以跨越的“三座山”。同時,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值得重視。中國科學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

    雖然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部分指標有止跌回升勢頭,但這距離“健康陽光”仍有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學校、家庭、學生都容易“見分不見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休息和鍛煉時間嚴重不足,孩子們的品質塑造、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情況也容易被忽視。

    近年來,深化校園體育改革舉措頻頻推出,尤其是“體育入中考”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是,一旦脫離中考的倒逼,學生體質就難掩“脫節”狀態——不少孩子在初中階段達到體質巔峰,到了高中、大學就開始走下坡路。

    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某種角度上可以說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正因此,影響到億萬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若干問題,正在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也逐漸凝聚起強烈的教育改革動力。新學期開始后,“雙減”措施迅速落地,教育生態環境正在積極改善。

    “雙減”之后“增”什么 ? 這是國家、學校、家庭、社會都在思索的新課題。其中,圍繞“健康第一”的理念,增加健康教育的內容是題中應有之義。近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就如何著力提升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給出了系統詳細的規劃。其中要求,將健康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相結合,融入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全過程,提倡中小學生到校后先進行20分鐘左右的身體活動,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保障食品營養健康;強化心理健康教育;養成健康行為習慣。針對制約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發展的突出問題、影響學生健康的重點問題,可以說已經有了清晰可行的破題思路。

    為增強青少年身心健康,國家層面的推動力度日趨增大。此前,一系列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五項管理”規定、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等重要文件接連發布,多部門聯動開處方、尋解藥,對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出“全民動員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種政策組合拳的加持下,一味追求分數、忽視健康的現象將得到有效改善。

    把“健康第一”放在顯著、重要的位置上,讓孩子們在健康輕松的環境中收獲自信、快樂成長,家長起著重要作用。家長應更加注重健康管理意識和能力的提升,培養孩子健康的生活習慣。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教育、體育、衛生等多部門,以及家校合作,來共同推動。

    引導青少年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是破解青少年體質與健康狀況不佳的金鑰匙,更是筑牢全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重視健康、增強體質、終身運動需要久久為功。當學校、家庭、社會都能擺脫對分數的迷信和迷戀,青少年才更容易享受健康生活的樂趣,為將來更好地乘風破浪、中流擊水積蓄本領和力量。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