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老人為爭虛名而受騙,背后的精神需求莫忽視

    冠以“中華”“國寶”“皇家”的名頭頒發獎牌、入書列傳,誘導老人投入少說數百元多則數萬元的費用。這套騙術不僅榨干了一些老人的退休金,還常常引發家庭矛盾。記者調查發現,當前,一些打著“文化”“藝術”旗號的不良社會組織瞄準退休老人,涉嫌以販賣虛假榮譽實施詐騙。(9月6日 《成都商報》)

    《西游記》中有一段詞說得好:“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執著于“人過留名,雁過留聲”是不少人皆有的正常心態,我們不能怪老人太“傻”,只能說“虛假榮譽”的誘惑性太強。我們既要聲討以老年人為目標的詐騙團伙,還要關注潛藏于騙局之下的精神需求。

    美國作家托馬斯·林奇在《殯葬人手記》中將死亡區分為肌體死亡、代謝死亡與社會性死亡。相對于前兩者,社會性死亡更難以讓人接受。不妨猜想,販賣虛假榮譽騙局與販賣虛假藥物騙局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在利用老年人對抗“死亡”的心態預設陷阱。部分老人害怕被遺忘,所以通過加入一些不正規的社會組織,希望能留名于世。

    老年人退休后離開工作崗位,雖然衣食無憂,可缺乏奮斗目標,易失去人生價值感。奈何身體機能退化,學歷水平受限,無法與年輕人一般無所顧忌地追逐夢想。所以,他們期待通過參與一些無門檻的社會活動,展現人生價值。冠以“中華”“國寶”“皇家”等具有“老年性標簽”的虛假榮譽能迎合一些老人的逐夢幻想,誘惑性自然不小。

    針對販賣虛假榮譽的詐騙活動,一方面我們從嚴從重打擊,將審查監督觸角伸進社交網絡,及時取締和懲治非法社會組織;另一方面,還需要關注被騙老人的精神訴求,通過開展一些正規的公益性的社會活動,鼓勵老年人發揮余熱,在成就人生價值的過程中,樹立理性看待“社會榮譽”的心態。

    都說“最美不過夕陽紅”,老年人群體擁有的人生智慧是任何社會都無法忽視的財富。老年人參加藝術、文化活動是展現自我的表現,我們應當正面積極地看待。同時,對于其中衍生的詐騙亂象,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對此,家庭成員、執法部門、社區組織都有責任參與幫助。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