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進入開學季。位于福建寧德市蕉城區七都鎮的“寧德北大培文學校”,再次因使用北大名義招生一事,而起波瀾。此前,北京大學8月10日再次發函稱,“寧德北大培文學校”的名稱中包含該校校名簡稱,且未經該校授權,應限期予以規范、更名。(9月5日 《福建日報》)
福建寧德市的這所“寧德北大培文學校”,作為當地政府重點民生工程項目,是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及國際部于一體的全日制學校,屬于公建民辦性質。其“傍北大”行為,早在2018年北大就發函至寧德市教育局,要求予以規范、更名,為何學校置若罔聞,一直不糾正?這其中恐怕涉及利益因素,如果失去“北大”名頭,學校招生肯定失去吸引力,高學費也就沒有了“依據”。
這所民辦學校之所以“傍北大”,是因為合作辦學的一方,是北大培文教育文化產業(北京)有限公司,而該公司則由北京大學資產經營公司控股。由此看來,學校名稱含有“北大”二字,似乎名正言順。然而,早在2016年,北大在一份重要通知中明確,“即日起,各下屬企業不得舉辦新的使用北京大學名稱(即出現‘北京大學’‘北大’字樣)的各類教育及培訓機構”。也就是說,這所學校“傍北大”,屬于北大禁止的范圍之內,校名中應當去除“北大”二字。
早在2018年3月,北大就第一次發函至寧德市教育局,至今已過去3年多時間。這期間,“寧德北大培文學校”的名稱一直沿用,并對外宣傳招生。今年8月10日,北大再次發函至寧德市人民政府,指出“寧德北大培文學校”的名稱中包含我校校名簡稱,且該校未經我校授權,在網站域名或宣傳中使用我校注冊商標(“北京大學”“北大”“PKU”)等可能致使公眾誤解的內容和文字,應限期予以規范、更名。如果當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考慮到學校的利益,依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許該校“北大”二字還是無法拿掉。
為何學校不愿抹去“北大”二字?顯然“傍北大”有利可圖。因為很多家長當初就是奔著“北大”的名頭,以及會有北大優質的教育資源,才送孩子到該校上學的。而該校的學費也不菲,如初中部今年新入學的學生,一年學費高達43100元。如果失去“北大”的名頭,其宣傳號稱的優質教育資源將受到公眾質疑,招生也將失去吸引力;而收取高額的學費,就沒有了一個有力的“依據”,家長肯定也不會買賬。可見,學校或許害怕失去“北大”二字帶來的十分不利影響,便一直拖延不更改校名。而公建民辦的性質,當地政府部門從中也可以獲取豐厚的利益,這或是當地政府部門對北大此前發函置若罔聞的主要原因。
根據中辦國辦《關于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要求,民辦教育學校名稱不得包含公辦學校名稱或簡稱;未經授權,不得包含其他學校名稱或簡稱;不得使用可能對公眾造成誤解、引發歧義的內容和文字。因此,當地政府應當重視北大此次的發函,摒棄地方保護主義,立即糾正該校“傍北大”的行為,敦促學校取消“北大”的字樣。
其實,與其挖空心思“傍北大”,還不如踏踏實實辦學,培養自己的優質師資力量,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創造自身的口碑和品牌影響力。有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高質量的教學水平,用實際教學成果來說話,沒有了“北大”二字,照樣能夠獲得廣大家長和學生的認可,招生自然而然也就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