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服務窗口“拿著大印當大爺”的迷夢該醒了

    “有的群眾自己到不動產登記大廳,跑了4趟,歷時44天才拿到房本;但有的人找‘黃牛’代辦,花500元后竟能在1天內‘神速’出證。”據9月4日新華社報道,根據群眾在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反映的問題線索,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第五督查組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暗訪,發現當地不動產登記中心存在辦證效率低時間長、工作人員涉嫌與“黃牛”勾結不當牟利等問題。目前,當地已對相關問題開展摸排核查,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的相關人員正在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被積壓的912件業務也已全部辦結。

    “去車管所查查”“我身邊也有這種情況”……在該新聞的跟帖中,不少網友留言表示遇到過或聽說過類似情況。比如,有的地方在車輛上牌、年檢等環節,“黃牛”比辦事窗口速度快;有的地方在房屋交易、不動產登記等方面,暗示辦事群眾先去找中介“買”服務;有的地方在小微企業營業執照和稅務辦理等業務上頻頻設障,而找“黃牛”代辦則順風順水;有的地方職能部門指定企業安責險由特定保險公司“獨家代理”……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背景下,很多地方不斷破冰、改革,已經逐步實現“一網通辦”“只跑一次”等便民惠企服務,甚至很多事項還打通了諸多壁壘,實現“跨省辦理”。相較之下,個別地方的職能部門、服務窗口還四平八穩地“拿著大印當大爺”,吃拿卡要,實在令人費解。

    一些地方的窗口工作人員長期沉醉于“拿著大印當大爺”的迷夢,首先是因為在“權為誰所用”的問題上,立場歪了。“屁股決定腦袋”,權力的運行就難免存在暗箱操作、以權謀私、變現思維在某些地方一直存在。

    其次,有關辦事規則、信息不夠透明,監督權不足、話語權失衡,辦事群眾只能任由工作人員指揮。“昨天缺個材料、今天開個證明、明天再來辦理”,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同時,對工作作風等問題的投訴舉報渠道不暢、效果不佳,不僅打擊群眾監督的信心,也無形中縱容了新聞中違法違規現象的滋生蔓延。

    此外,個別地方自以為“山高皇帝遠”,長期以來形成小圈層的人情社會,上下打點、人情往來,共同導致了“花錢辦事”“托人走后門”等不良風氣。當然,也與個別工作人員放松法紀要求,甘于同流合污、被圍獵,以及心存僥幸有關。而紀律監管的失職,一定程度上也給某些人造成“沒人管”“習慣成自然”的認知。

    一百次服務換來的認可和口碑,都不敵一次“花錢辦事”帶來的傷害。當分內的服務職責,在逐利沖動下演變成“市場行為”,危害極大。“不給好處就拖著,花錢就給辦一辦,多加錢還能享受VIP加急”——當一個地方漠視法紀、破壞公平、規則失效,這對百姓的獲得感、對政府部門形象和公信力、對地方營商環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程等,無疑都會造成莫大的損害。

    吃拿卡要等違紀違法違規行為背后,往往伴隨著制度漏洞、服務理念缺失等問題。被通報的地方,當務之急是亡羊補牢,迅速整改已有的問題,該追責的追責,該移送司法的不能手軟。目前,相關地方已展開整改和問責工作,甚至還提供了很多此前沒有的服務內容。這說明,這些地方本來是有辦法、有能力提供更高水準服務的,可偏偏喜歡在百姓面前“抖大印”。這種心態,必須要扭轉。此外,其他地方也應舉一反三、自查自糾。提高為辦事群眾和企業服務的能力、探索更多服務于社會的工作機制,要追求“進行時”“將來時”,而不能沉醉在“過去時”的舒適圈里“踩著瓜皮刷漿糊——滑到哪糊到哪”。

    “為什么發展慢”“為什么留不住人才”,網友跟帖中直呼“這就是答案”。辦事窗口是距離群眾最近的服務場所之一,是軟環境的測溫計。從促進地方發展、提升群眾的獲得感的角度看,某些地方真的該動動心思,哪怕是“抄作業”。

    從長遠發展來看,如何確保服務百姓、造福社會的制度不能任由某些人“打扮”,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依法治國、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等理念和舉措已經深入人心,一些地方服務窗口卻還在“拿著大印當大爺”的迷夢里,必須用行之有效的外力“叫醒裝睡的人”。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