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化實驗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在落實專門技術人才職稱評定改革中,破除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唯項目傾向,暢通人才發展通道。
實驗技術人才是學校和科研機構人才隊伍的重要力量,他們往往從事“幫別人做嫁衣裳”的幕后工作,隱名于后,卻做事在前,是名副其實的“無名英雄”。一項重要科研項目的取得與突破,往往與實驗技術人才的辛苦付出密切相關。他們的技術能力與品德水平,是決定科研教學活動能否順利推進的一項關鍵因素。
然而,一直以來,實驗技術人才在個人職稱評定方面受到一些不應有的限制,他們工作崗位的特性得不到重視,他們做出的基礎性貢獻往往被忽視,這嚴重挫傷了他們的創新活力。事實上,把發論文、高學歷、省部以上獎項等與其本身職業特性不太直接相關的項目,作為職稱評定的“硬性指標”,不僅不符合實驗技術人才的成長規律,也不符合實驗技術人才的實際工作要求,只會造成“會動手做事的不如會發論文的”尷尬局面。
此次兩部委印發的《指導意見》,是對黨中央《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的具體落實和部署,也是打破“唯學歷、唯論文”等傾向,邁向多元化、靈活有力的職稱制度的又一重大嘗試。在“科技強國”、大力攻關“卡脖子”技術的重大國策指引下,廣大實驗技術人才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得到充分肯定,他們的成長空間得到充分拓展,從而為煥發其工作活力、創新熱情創造了積極條件。
人才職稱認證與升級,是個人發展的正當權利。過去,人們對人才的理解采取狹義的方式,認為只有被稱為“腦力勞動者”的知識分子,才能享受人才職稱評定的利益。受此影響,職稱評價認定制度存在僵硬性有余、靈活性不足的弊端,有礙于人才的全面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了人才的多元性、多樣性,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唯項目論的機械主義職稱制度已經不合時宜。從世界各國的實踐來看,越是經濟發達、制造業強盛的國家,越注重提供靈活多樣的人才成長環境。如是,我國的實驗技術人才必將大有用武之地。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