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記者跟隨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第十五督查組在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秀水鎮新光村暗訪發現,該村用水設施簡陋,水龍頭長期閑置成“擺設”,許多村民生活全靠自家屋頂接到的雨水,無任何過濾、凈化措施,飲水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在暗訪過程中,記者看到了令人心痛的畫面:一根被板材包裹的竹竿斜搭在屋檐下,懸著割開的塑料瓶,瓶口接著軟管,連接處有泥土淤堵痕跡,軟管另一端直通后院旱廁旁的水窖。在新光村,仍有大量村民飲用水窖儲存的無過濾雨水,村民們表示,“沒想過干凈不干凈,有喝的就不錯了。”
時至今日,新光村的村民仍然要靠天“賞”水吃,如此場景令人吃驚。更令人吃驚的是,雖然每戶門院前都有政府安裝的一個或多個水龍頭,但督導組隨機抽查發現,沒有一戶人家的水龍頭能正常使用。大張旗鼓安裝的水龍頭,無聲無息地成為了“擺設”,這樣的飲水工程,除了滿足當地的政績“饑渴”之外,到底還有什么樣的實際意義呢?
面對質疑,當地鄉鎮干部、村干部解釋稱,這兩年政府安裝自來水設施,從山里引來泉水,但泉水有限,要分時段供應,各村民小組隔幾天就能輪到,水存起來夠一家人用一周。現實情況是,雖然水龍頭已經安裝了兩年,一些村民家水表上的數字卻幾乎沒有變化。而督導組所到之處,水龍頭都紛紛打開,以至于村民感嘆“平時一滴水沒有,領導來了水才來。”
“領導來了水才來”,這既是感嘆,也是舉報。如果“分時段供應”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那也該以村民的實際需求為標準,為什么督導組到訪成了打開水龍頭的標準,難道這就是所謂的“重要時段”?
飲水工程已經完工兩年,至今仍有大量村民只能接雨水飲用,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否定。如果不能保障水源供應,大張旗鼓鋪設管道、接通水龍頭徒具形象意義。如果接通水龍頭就意味著飲水工程萬事大吉,當地村民想要徹底解決飲水問題將更加遙遙無期。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那些“建而不用”的農村自來水設施,都是對民生的極大傷害:當地村民不僅要繼續接雨水,甚至還要面對“景觀水龍頭”的嘲諷,內心復雜的感受可想而知。
越是水資源匱乏的地區,保障民生用水越是意義重大。“領導來了水才來”背后,暴露出的是地方政府不作為、慢作為的慣性,以及熱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沖動,面對督導組的督查,當地應及時糾錯,追究相關責任。與此同時,更應該因地制宜設計飲水工程方案,保障民眾的飲水安全以及生命健康。無論如何,飲水工程都應該是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不能淪為形象工程或政績工程。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