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洞泉水曾是湖北黃岡武穴市梅府村重要的生產生活用水來源,村民會用泉水洗衣、洗菜,孩子們更是會在洞里洗涼水澡。這種人與自然之間特殊的和諧關系,無疑讓人向往和留戀。但是,2018年,湖北祥云(集團)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游建設磷石膏庫,不久就發生滲漏,滲濾液從大泉洞涌出,從此以后魚蝦絕跡,泉水再也沒法喝了。現場畫面顯示,受污染的河水呈奶白色,還有死魚浮出水面。
在湖北,磷化工企業、磷石膏庫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并非個例。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曾在首輪督察時對湖北密集分布的磷石膏庫點名通報,稱其“對漢江水質安全造成不利影響。近年來,磷已成漢江干流的主要污染因子,且總磷濃度仍呈逐年上升趨勢”。然而,目前湖北磷化工企業污染環境問題仍然突出,有的磷石膏庫滲濾液回水池和長江僅一壩之隔,存在嚴重的生態風險。
當環境污染的后果直觀地影響普通人的生活,環境保護就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和口號,是人們保護家園的當務之急。大泉洞泉水的變遷,堪稱觸目驚心的教訓——從往日與村民關系密切的“母親泉”,到如今水體渾濁、污染嚴重,生態破壞造成的后果實屬慘痛。
更令人不平的是,這些污染并非不可預見、不可避免。磷石膏庫選址位于大泉洞泉水的水脈上,一旦污染物泄漏,就會污染周邊地表水,并擴散到周邊水系。據報道,村民反映“渣庫的防滲膜只有薄薄的一層”。前期選址不當、后期防污染措施不嚴,共同造成了當下難以挽回的后果。盡管祥云化工修建了應急收集處理設施,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滲漏問題,污染仍在擴大。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大泉洞泉水受污染的故事再次告訴人們:“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之所以行不通,就在于一旦污染發生,其給受影響者帶來的傷害就是長期的、持續的,甚至是不可修復的。當人們不得不以成倍的代價治理環境污染時,有沒有想過當初多一分審慎、多一點責任心,就完全可以避免不堪的后果?
湖北省是我國磷化工第一大省,磷化工對一些地方來說是重要的產業支柱。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或許當地面臨艱難的抉擇。但是,發展和保護之間的矛盾并非完全不可調和。首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好環境就是保護好了未來,為經濟增長留下了“戰略空白”和可持續的空間;其次,通過改善技術手段、加強資源綜合利用,也能夠有效控制污染排放,形成綠色發展的模式。
根據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的調查,相關部門在磷石膏綜合利用工作中底數不清、情況不明。例如,督察進駐期間,湖北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兩次提供磷石膏綜合利用情況表,在第一次提供的材料中,黃岡市2019年和2020年磷石膏綜合利用率分別為35.89%和49.74%,在第二次提供的材料中,黃岡市綜合利用率變更為6.56%和12.17%。現場核實發現,黃岡市唯一的磷石膏產生單位2019年和2020年磷石膏綜合利用率分別為0和6.6%,與相關部門所提供材料差異明顯。
磷石膏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數據如此“注水”,究竟是有關部門有意為之,還是工作疏忽大意?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都不能容忍。如果監管部門“高舉輕放”,有關企業難免有恃無恐,放松控制污染排放的要求。不“動真”、不“碰硬”,環境監管整治又怎帶來令人民滿意的理想效果?
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面對中央環保督察,各地還應本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嚴格落實整治要求,不折不扣,舉一反三,堅決打好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