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下的“不要燙傷我的童年”公益項目被投訴涉嫌在騰訊公益平臺違規套捐,9月6日,騰訊公益平臺稱,已暫停其籌款,凍結相關配捐和激勵,并交由主管部門調查。當天,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發聲明稱,第一時間進行相關問題的溯源,已與騰訊公益團隊緊密溝通,對涉嫌違規項目開展全面調查;同時,“不要燙傷我的童年”公益項目已募資金,由該基金會財務賬戶封存暫管,待事實查明后依法依規處理。至此,這一公益項目,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公開資料顯示,“不要燙傷我的童年”項目籌集來的善款將主要用于“讓孩子和家長學會燒燙傷預防和急救知識,讓孩子從小學會保護自己”。具體公益活動包括遠離燙傷小怪獸兒童課堂、遠離燙傷小怪獸家長課堂、為公眾開展“專家講科普”線上課堂??梢哉f,這原本是一個極好的公益項目。但目前顯現的違規套捐疑云,顯然讓項目的善意蒙上一層陰影。
盡管目前具體真相還有待調查,但僅僅是傳聞,就足以“燙傷”人們的善意。要知道,公益容不得添加任何雜質,任何“歪腦筋”“小心思”都可能毀掉一個公益項目甚至是公益組織的公信力。在這一背景下,相關基金會和平臺及時叫停募捐,這無疑是必要的,也是對公眾負責。希望接下來,相關部門能夠以公開公正的調查,給社會一個交代。
此事發生在當前方興未艾的互聯網公益背景下,也提醒公益平臺、公益組織和社會,對于互聯網公益中的風險要有足夠的預防和警惕。配捐本來是公益平臺為了最大化撬動社會公益熱情和公益規模,但近年來,類似的套捐現象,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如2017年的“99公益日”期間,就有公益組織為了獲得平臺的配捐,而以機器“刷單”的方式弄虛作假。最終經調查坐實,套捐金額占相應時段總配捐金額的1.26%,這個比例雖然不高,但也提醒,不能低估一些公益組織“異化”的可能性及其對公益行業的危害。
對于這樣的現象,公益平臺方面強化相應的預防、監督,當然是一個重要方面。但建立更完善的互聯網公益治理體系,更顯必要。要知道,這樣的套捐行為本身就是對公益平臺配捐投入的“挪用”乃至“竊取”,平臺方面自然有相應的防范動力。但是,一旦要讓平臺將過多的精力放在預防套捐等違規行為上,這無疑不利于激發平臺的公益積極性,實則影響的是整個社會的公益效率。
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在根本上遏制公益組織套捐等違規操作,無疑需要從行業角度建立更完善的預防體系。比如,套捐行為發生后,公益組織及其負責人具體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參與募捐的公益組織、項目與公益平臺之間的權責邊界到底在哪?這些都該有更明確的制度預期。
當然,不能因為個別疑似套捐行為就否定整個公益行業的向善努力,乃至動搖對互聯網公益的信心。在很大程度上說,及時發現并有效堵住套捐等“作弊”手段,也是成長中的中國互聯網公益必須直面的挑戰。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