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不易,希望您能支持,謝謝。”一節地鐵車廂內,幾名女子拿著手機請求乘客們掃碼關注,其中一名女子發現有乘客用手機拍攝她們的行為后,上前質問并一把打掉了該乘客的手機……據《法治日報》報道,這是近日發生在北京地鐵上的一幕,目前該事件仍在處理之中。
打著“創業”“求幫助”等旗號,以弱者、乞求者的姿勢請求乘客掃碼,甚至直接上手用乘客的手機掃碼,這種現象本質上來說,與商家發送商業信息或垃圾信息一樣,都是一種營銷手段。
在這類營銷手法里,“掃手”往往根據掃碼任務完成情況領取報酬,其獲得一定數量的乘客信息后,即把信息交給“上家”,由“上家”用于商業營銷或轉手出售給其他人牟利。
上述報道中,接受采訪的多數乘客都對“求掃碼”持警惕、抵制態度,而“掃手”不顧乘客感受“求掃碼”,某種角度上已經構成了一種騷擾,甚至侵犯了乘客的安寧權、選擇權。更令人擔憂的是,“求掃碼”背后可能隱藏著流氓軟件、釣魚軟件及黑色產業鏈。掃碼后,輕則竊取乘客的個人信息,重則誘導乘客進入詐騙陷阱。
如果說未經接受者同意,單方發送的騷擾信息是廣告“牛皮癬”,那么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求掃碼”就是一種“動態牛皮癬”。
《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規定,乘客不得有推銷產品或從事營銷活動、滋擾乘客等影響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秩序的行為。北京、上海等地的地方法規也對在地鐵車廂內推銷產品、從事營銷活動等作出了禁止性規定。
治理“動態牛皮鮮”,公共交通工具運營管理單位應將此類行為拉入乘客負面行為清單,同時進一步完善升級文明守則,通過廣播、網絡、告示等媒介對乘客進行勸導、引導。工作人員應加強對“求掃碼”等行為的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制止。
此外,各地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在修訂相關地方法規時針對包括“求掃碼”在內的變相營銷活動,補上更具剛性和可操作性的干預措施,讓公共交通秩序得到更給力的維護。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