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陳偉偉:新藍圖繪就灣區大未來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這兩份方案的出臺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再次插上騰飛的雙翼。

    兩個方案以高瞻遠矚的布局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世界各國對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愈演愈烈,科技創新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命運。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從一誕生就肩負著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引領帶動全國邁向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歷史使命。在打造橫琴和前海這兩個最濃縮、最精華的核心引擎時,科技創新在其中的分量也格外醒目。《橫琴方案》始終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這條主線,提出橫琴合作區未來發展的四大類產業,其中“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制造產業”更是位列四大類產業之首;《前海方案》則在部署相關改革任務時,明確提出要“加快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其目的就是以橫琴和前海兩個平臺的科技創新為切入點,探索加強粵港澳三地科技力量協同,加快推動粵港澳創新驅動轉型。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走向全方位深度融合發展。世界級灣區經濟體是城市化進程中最璀璨的明珠,其形成關鍵是海灣城市群的融合。當前全球已形成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四大著名灣區,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是融合發展難度最大的灣區,因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三種貨幣”,其復雜程度在全球絕無僅有。對此,橫琴和前海兩份方案從體制機制銜接、要素自由流動這兩個最基礎最關鍵的領域切入進行自我革命,提出了破解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難題的多項務實舉措。從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角度破解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粵港澳三地深度融合上看,一是強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對接和融合;二是強化行業標準規則的對接,如“支持前海合作區在服務業職業資格、服務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管理等領域,深化與港澳規則對接”;三是強化跨境政務服務便利化,如“研究加強在交通、通信、信息、支付等領域與港澳標準和規則銜接”;四是強化醫療、教育、社保等民生領域的服務標準對接與合作。從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推動粵港澳三地一體化發展上看,一是通過合作區擴區為港澳發展提供土地要素和空間保障;二是保障人員進出合作區高度便利;三是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創新跨境金融管理等;四是促進國際互聯網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

    “一國兩制”是我黨推動祖國實現統一大業的偉大創舉,如何筑牢“一國”之本彰顯“兩制”之利?為了充分發揮橫琴和前海兩個合作區作為探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驗“試驗田”的重要作用,政策從三個方面給予兩個平臺改革探索更大的自由度:一是在法律制度探索上作出新的突破,提出“探索完善前海合作區內適用香港法律和選用香港作仲裁地解決民商事案件的機制”;二是在合作區治理上給予香港和澳門更大話語權,提出“探索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和外籍人士擔任前海合作區內法定機構職務”,在橫琴合作區開發管理機構“澳門特別行政區委派一名常務副主任,粵澳雙方協商確定其他副主任”“執行委員會主要負責人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委派”;三是“放開手腳”在合作區這塊“試驗田”上讓不同體制充分碰撞、融合,進而探索形成更加適宜的體制機制方案,如“在遵循憲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前提下,逐步構建民商事規則銜接澳門、接軌國際的制度體系”“聯合港澳探索有利于推進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法律規則和國際經貿規則創新”等。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相信插上騰飛雙翼的粵港澳大灣區將加快打造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典范,不斷增強引領帶動更好發展的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作者:陳偉偉,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