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外賣平臺亂收打包費一事被央視曝光。有不少消費者反映,自己在購買外賣時經常遇見強制收取和重復收取打包費的現象。有關專家對此坦言,此行為不僅不合情理,而且涉及侵權。不打包還要收打包費,這難道不是明目張膽地宰割消費者嗎?此不合理、不合適、不合法的“薅羊毛”之痛不能無緣無故地攤在消費者頭上。(9月20日 央視網視頻)
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點一份外賣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人們對于外賣的強烈需求也促進了外賣平臺近幾年來的“野蠻生長”。而在收費一事上,如果說平臺收取“配送費”,那么消費者一般并不會有何怨言,因為在商品配送的過程中確實需要外賣小哥“一對一”式的送上門服務,但是如果還需要對所買菜品的包裝收費,甚至是菜品的“辣度”也要算入計費行列,恐怕很難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理由。雖然不在店內食用,但是所購菜品的價格理應包含部分包裝費,因為即便是在店內堂食還需要搭配專門的一套餐具,所以包裝費用計價必須公開合理化,起碼不應出現高達至原菜品價格“六分之一”的亂收費現象。
更有甚者,部分外賣平臺對于不需要額外包裝的外賣仍設置收取包裝費的“必選項”,實質是不給消費者任何選擇余地的“霸王式條款”。這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欠公眾一個清白的理由。如果一次性購買多份菜品,只需裝在一個包裝袋里就好,但是為何要每一份菜品都必須額外支付一份包裝費呢?為何支付包裝費之后并不見相應的包裝物呢?此舉純屬“無中生有”式圈錢,打著為消費者服務的幌子賺不需要任何付出的“黑心錢”。
也有商家“另辟蹊徑”,捆綁消費者進行“被動式消費”,買一個饅頭加上打包費的價格竟然遠超買兩個饅頭的價格,并且仍“默認”支付打包費。很多時候,消費者只會在下單時感慨一聲“包裝費太貴了”,并不會直接選擇棄買,因為這對于他們而言仍然是獲取食物的便利方式。但商家和平臺應警醒的是,消費者的“默認”并不是縱容亂收費的底氣,消費者的羊毛絕不能不明不白地被惡意薅取。
如今的外賣行業正處于發展的興盛階段,但無論該行業發展地多么好,都不應忘記“為有需求的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初衷和使命。不能靠所謂“包裝”程序而多收費、亂收費,要多花時間和心思在產品本身的水平提升、質量提高上,切不可“用錯了力氣”“使錯了方向”。要時刻銘記,任何違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亂象、劣行均應“懸崖勒馬”,切不可圖一時“來錢之快”,而蒙蔽了顧客至上之本。
僅靠行業自律或許在解決該問題的面前是底氣不足的,平臺和商家之間或許會進行相關責任的互相推諉,到底是平臺宰割太多?還是商家趨利太過?二者之間的利潤灰色地帶到底有多寬?溝壑有多深?這些關乎消費者切身利益的問題,還需要市場相關監管部門及時出手解決。加大整治力度,制定相關政策制度推行外賣的計價打包、合規經營,實施從菜品定價到包裝打包,再到產品運送的完整收費過程“透明化”“公開化”管理,推動外賣平臺早日實現收費合理化、合法化。
唯有保護好消費者的“羊毛”,才能為平臺的長期穩定發展注入一劑“強心針”。還外賣平臺一片凈土之時,也為守護消費者的“錢袋子”盡一份應有之責。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