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何建華認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高質量發展來解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讓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是解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的必然選擇。
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記·禮運》具體而生動地描繪了“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的狀態。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共產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讓勞動者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社會共享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一條真正的通往理想社會之路。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可以說,我們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就是團結帶領人民向著共同富裕目標不斷前進的歷史。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就提出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標志著我們黨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然而,改革開放至今,我們不得不面對如何解決“富裕起來后財富怎樣分配”的問題。在我國,共同富裕是涉及逾14億人口的偉大事業。要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上實現共同富裕,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問題,意味著我們必須付出加倍甚至數倍的努力。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必須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腳踏實地、久久為功。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不是“吃大鍋飯”,也不是“劫富濟貧”。只有人人參與,才能實現人人享有。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高質量發展來解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讓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做大“蛋糕”的同時,還要分好“蛋糕”。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來。因此,要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何建華)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準確把握共同富裕的內涵與要求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