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能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農民工”改叫什么不重要

    最近,人大代表建議倡導媒體不使用“農民工”等語言, 深圳人社局回應,將引導新聞媒體多使用“來深建設者”表述。(9月21日 澎湃新聞)

    深圳市人社局在答復函中表示,經核查,目前《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中央主要媒體在報道中對農民工群體仍然使用“農民工”表述。2019年12月4日國務院第73次常務會議通過的《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也采納了“農民工”表述。故不能要求本地媒體不使用“農民工”表述。

    筆者認為,叫什么名字不重要,比起給“農民工”戴上口惠而實不至的高帽子,能解決急難愁盼的問題才是最重要、最實在、最迫切的。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中國一個最大的新生事物是涌現了2.9億多進城務工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是改革開放的伴生物,是城市化建設的主力軍,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進城務工人員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農民工作為弱勢群體,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背后更多是城鄉差距等問題。改名字反而有不敢正視問題,想當“鴕鳥”的嫌疑。而農民工兄弟們,也沒有那么多“玻璃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如果一邊喊著勞動光榮、要給“來深建設者”職業榮譽感,一邊農民工孩子卻沒法就近入學,忍受兩地分居,忍受低工資甚至拖欠,還沒法在城市扎根居住,就算你把“農民工”喊成“高級工程師”,形式上尊重,實際上沒得到實惠,豈不是更傷了農民工的心?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