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是一個很有溫度的詞語,更是一段歇息靈魂、感悟過去、憧憬未來的安靜時光。每當過年,我總愛回憶童年時過年的情景。那些充滿炊煙味的天水民俗總是讓人難以忘懷。
臘八粥
提起臘八粥,嘴里就有一種生津的感覺。一到臘八節,家家要做臘八粥。女主人早在初七晚上就開始挑豆子、剝花生、炒芝麻、淘米,也有的是在初八早上四五點起來干的。然后把準備好的料倒進鍋里加水熬起來,先用大火把水燒開,再用小火慢慢地熬。全村的臘八粥最董大娘熬得好,她在粥里加了瘦肉粒、豆腐粒、紅綠絲子,色香味俱全。等臘八粥熬好了,一掀鍋蓋,那股清香味直入心脾,挑逗你的味蕾,你就有不喝不罷休的想法。
現在的臘八粥內容更加豐富:有用薏米、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也有用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等熬成的。但我還是愛吃用小米加肉粒和豆腐粒熬成的,有著外婆的味道。
打“臘疙瘩”
打“臘疙瘩”,也叫挖“銀子”。一到臘八這天,家家的年輕人都要起早去打“臘疙瘩”,去遲了就沒好的了,河岸上熙熙攘攘,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也算是一年的喜事之一了。記得往年打來的“臘疙瘩”有三厘米左右厚,上面結滿了“疙疙瘩瘩”,這些“疙疙瘩瘩”是有“玄機”的:冰面上的疙瘩大,說明來年玉米就豐收了;冰面上的疙瘩小,說明來年小麥就豐收了;如果冰面上光滑,說明來年就是一個災年。因此,每次年輕人去打“臘疙瘩”的時候,家里人就點上香,心里祈福:臘疙瘩厚點,上面的疙瘩小一點,千萬不要是光滑的。
即使“臘疙瘩”的“玄機”不靈,人們還是樂此不疲,年年要打的。打來后立在廳房的桌腳,有種敬奉的意思。一直立到自己化了為止。
近幾年天氣變暖,河面上結的冰薄了,種莊稼的人也少了,打“臘疙瘩”的事似乎不再興起了。
送灶神
臘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家家要燒香點蠟,獻灶糖,送灶神爺去天上。聽說,灶神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才回一次娘家,他回去后要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的事,誰家好誰家壞。你只有把灶神爺伺候好了,他才會替你說好話。所以無論你家多窮,灶神爺的歡送不能省,灶糖不能少。有的人家還要獻上獻餅,就是小小的餅子,十二個,應該是一年十二個月的意思,希望一年月月平安吧。點燃香蠟,化完黃裱后,女主人嘴里還念念有詞,大概就是“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之類的。送灶神時家家會放鞭炮,村子大的話,鞭炮聲噼里啪啦要響好半天呢,此時此刻,才感覺年來了。
大掃除
農村不像城里,沒有閑暇的時間天天打掃房間,還有一個神秘的理由就是“不敢撞太歲頭上的土。”也就是平時人們是不敢隨便動土的。過了二十四,大家就開始掃屋子了,這時候就不怕“撞到太歲頭上的土了”,聽說“太歲”也要過年,這段時間脾氣很好,不會和凡人計較的。家家把能搬動的東西拿到院子里,搬不動的用門簾啥遮起來,屋頂用新買的掃帚掃,墻上和地上就用新做的笤帚掃。這時候屋里堆了一年的老鼠挖出來的土才敢鏟出去,再把老鼠洞用泥糊年實。掃完后把東西一樣一樣擦洗干凈,再搬進去,家里就煥然一新。年就在嶄新中開始了。
貼窗花
貼窗花差不多是和貼年華、貼對聯、貼門神一起進行的。
小時候,家里的窗戶是小格子,裝不起玻璃,每年臘月二十九、三十的時候,外婆就用白紙一格一格地糊窗戶,糊完就把媽媽剪的窗花貼上去。媽媽剪的窗花很漂亮:有仙女撒花,有鯉魚跳龍門,有二龍戲珠,有龍鳳呈祥,有蓮花出水等,各式各樣,栩栩如生。
每年,爸爸趕集的時候還要買回兩張門神:秦瓊和敬德。這兩位門神往大門上一貼,提著刀槍,環眼圓睜,不怒自威。嚇得我總是不敢抬頭正視他們。
爸爸說正是他們的正義和威嚴才能把守門戶,不讓小鬼和邪氣進來。
近幾年來,換了大房子,大窗戶,不再貼剪的窗花了,買幾張塑料貼花貼一貼就行了。門上也不貼秦瓊和敬德了,貼福字,人們還喜歡把福字倒著貼,意為“福來到”。
接“紙”
夜幕剛剛拉上,村里人就要去接紙,也就是接仙逝的人,他們今晚要回家過年。在大門口選一個喜神在的方位,點燃香蠟,化過紙錢,奠茶、奠酒后,我們女孩子跑到一邊,大人先回家了,男孩子就開始放炮。前幾年放的是鞭炮,后來又放起了土大炮,一家比一家的響亮。再后來,有城里上班的人家,過年時帶來了花炮,一大墩放那里,還沒點燃就已經讓人羨慕不已。點燃后,一股火花沖上天,開成一朵朵美麗的煙花,緊跟著“啪”的一聲。
村里人多,爆竹也多,“噼噼啪啪”要響好長時間,這是農村孩子最高興的時間,誰也不愿很快結束。
大人們回家后把接來的“先人”——糊好的紙包,按輩分大小從中間一字型擺在桌面上。再燒香、燒紙、祭奠、磕頭。之后女主人就把準備好的飯菜、水果、干果獻上。這時,接“紙”的事就完成了。
拜年
拜年是最能顯出農村人歸根認祖的事,也是春節的大習俗之一。大年初一,孩子們會在同族長輩的帶領下去拜年。大人們端著一個大香盤,里面放著香、蠟、冥幣,從同族輩分最高的人家拜起,一直拜到輩分最低的人家。這個很講究,即使已經來到輩分低的人家門口了,也要繞開先去輩分高的人家。
在每一家去,都是先燒香、點蠟、化冥票、磕頭。然后挨個給健在的長輩磕頭。磕到同輩時,大人起身,孩子還要繼續給自己的長輩磕頭。磕完頭自然是有獎勵的,女主人端上來滿滿一盤糖果,給每個孩子一把,孩子們的口袋立馬鼓起來。后來人們生活條件好了,比較親的還會給壓歲錢。
現在上門拜年的事幾乎被手機拜年取代了,好多人編輯一個,或者復制一個別人發的,寫上自己的名字,群發給每個人,就算把年拜了。
年關是一個新的開始,新年是一種新風景,一種新向往。也是對往昔的回憶,那些漸行漸遠的年俗,每每想起都會讓人感到無比的溫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