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學 > 小說散文 > 正文

    母親,是一種歲月

    母親,是一種歲月

    歲月的流逝是無言的,當我們對歲月有所感覺悟時,一定是在深深的回憶中。而對母親的付出有所感同身受時,我們也一定進入了付出的季節。因為該付出的,母親都先我們付出了。

    往往是在回首之際,在遠行之前,在離別之中,才驀然發現,我們從未離開過母親的視線,從未離開過母親的牽掛。

    小的時候,對母親只是一種依賴。青年時,對母親也許只是一種舐犢之情。只有當生命的太陽走過正午,人生有了春也有了夏,此時對母親才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隨著生命的腳步,當我們在數著自己一根根白發,驚嘆著歲月不饒人時,想想母親為了我們,所付出了怎樣的艱辛。

    母親在世時,讀到有關母親的文章,似微風滑過指尖,從未有點滴觸動。母親仙逝之后,類同的文章從不敢輕易注目。一碰胸口就隱隱作痛,不能自已,母親的音容笑貌,已在淚眼婆娑中模糊成了浮影。

    我的母親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人,她有著中國傳統婦女共有的特質,心底善良、性格率真、為人誠懇、吃苦耐勞…… 

    母親一生勤儉持家,為我們操碎了心;她把我撫養大,送我上學,然后參加工作,結婚成家。母親芳華衍變滄桑,青絲熬成白發,她大半生的操勞,都是為了兒女的成長。 

    從我記事起,我母親就像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不分晝夜的運轉著,日復一日地在土地和家之間忙碌著。我們穿的鞋都是她親手做的,家里人的衣服是她親手縫制的。我的母親為我們上學、成家、立業,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和辛勞,最終將我們四個兒女養大成人,想想真不易。

    小時候,我總是盼著快快過年,因為過年有葷菜吃,好的年景還有新衣穿,但母親卻始終穿著那件舊式的藍布衫,只是補丁一年比一年多。

     小的時候,只有餓了、困了,才知道回家,未進家門就會喊:媽,我餓了!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玩到餓的時候,看著家里的炊煙裊裊升起,然后聽到母親呼喚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飯。

    在我的記憶中,母親沒有享過什么清福。在那難苦的歲月,哪怕是玉米窩窩頭能吃飽也行,這是她當年夢寐以求的美食。那時候,家里窮,飯菜油水不多,每次吃飯,母親總是把好一點的飯菜留給我們。她似乎沒有任何食欲,我從來沒有見過她對哪一種食品有特別的欲望,她總是默默地先盡我們享用,剩下的她隨便吃一點。每當我想起母親背對我們喝剩粥的背影,我的心就會痛。她的一生都無私奉獻給了我們仨兒子一女兒身上了。

    還記得有一次我生病,半夜發高燒,母親在我身邊守到天亮,直到中午燒完全退后,母親又趕緊給我做了只有生病時才能吃上的一碗撈面加雞蛋。看著我吃下去,母親笑了,那是只有慈母才有的笑容。

    記得當年我身著新裝即將告別母親去上大學的時候,母親有些依依不舍。在村口告別時,母親強裝笑顏對我說了許多鼓勵的話:“兒啊,爸媽都是農場人,家底薄,給不了你多少幫助,凡事只能靠你自己啊,你要好好讀書,爭取出人頭地,只要你用功,我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你讀書。

    告別了母親,當我走出百步之后再回頭看時,母親仍站在原地,手搭涼蓬眺望著我。那時秋風正涼,風兒吹撩著母親滿頭華發,有種不可名狀的瀟瑟和孤寂。母親站馬路中央,一身青衣點綴在一片白色土路之中,孤零零的,望著路的盡頭,期盼著我下一次的歸來。她的背影在風中有些孤獨,有些期盼,還有些掛念。此時,我已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完成學業,混出個樣子來,讓母親寬慰……

    后來我大學畢業工作之后離家遠了,只有節假日才能回家。那個時候母親更是對我疼愛倍加,回家后什么都不讓我干。母親不僅要做勞累的工作,還要干很多家務活。

    有一次母親抱著一摞碗盤出門檻時,盡跌落在地。我看見母親癱坐在地上,碗盤散落一地。我慌了手腳,忙過去扶起母親。常年累月母親從來都沒有閑過,即使到了過年,我們都正和親戚朋友聊天時,母親還得做滿桌子飯菜招待客人。

    自從父親去世以后,母親的體重又輕了幾斤,瘦弱的母親是家里的支柱,她用并不寬闊的脊背扛起了整個家,疲憊的眼神,龜裂的雙手,是她辛勤操勞的結果。

    母親那年已經七十多歲了,歲月在母親臉上刻上了深深的痕跡,燈光下映出了母親瘦弱的身影,看著她每天為這個家操勞而漸漸累彎的脊背,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對母親的恩情,我惟有以愛和孝敬來回報。

    那年春節回家,一路上,見到熟悉我的鄉親,他們都會對我說:就知道你要回來,你媽早就在準備了。

    我終于看到母親了,她正伸長脖子瞇著老眼張望,一聽到有人說:“你大兒子回來了”!母親立即從凳子上站起來,我趕緊叫了一聲“媽”,鼻子一酸,我的眼睛有些濕潤了。“兒啊,你回來了……”母親哽咽著,當聽到我女兒叫“奶奶”,母親立即抹去臉上的淚水,顫顫巍巍地走過來,牽著小孫女的手,邊走邊說:“小捷又長高了”。

    還沒等我們一家坐下,母親就忙活著跑前跑后,給我們端茶倒水,我看得很清楚,母親的臉上始終綻放著笑容,我在一旁直招呼母親:“媽,歇會兒吧。”可母親總是樂呵呵地說:“沒事、沒事”。 其實,母親已經很累了,只是為了討好一個團聚的氛圍。

    大家有沒有這種體會,七十歲以后的父母,他們在子女面前的順從是卑躬的、討好的、小心翼翼的。像個想得到夸獎的孩子一樣,先把東西捧到你跟前,等你眉開眼笑了,他才跟著笑逐顏開,由衷地分享你的快樂。

    這種討好令我有些心酸和一種隱隱的負罪感。

    《朗讀者》里有一句話:“年少的時候,父母選擇用適合的愛引導我們;年長之后,我們卻選擇了用疏遠的愛回饋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超過孩子對父母的愛,很少有孩子能像父母當年撫養孩子一樣照顧年邁的父母。

    我想,也許這是因為長大以后,孩子也成了父母,他們的目光總在追逐自己孩子的方向,卻忘了回過頭去望一望,那束永遠跟隨著、凝視著他們背影的深情目光。

    母親喜團聚,但更怕分別。

    相聚的時間總是短暫的,假期一過,我們又要回到自己的小家。記得臨走時,平時愛講話的母親忽然變得不吭聲了,一手拄著拐棍,一邊默默的把家里能帶的東西一樣一樣往車上拿。

    她站在車窗口,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們,眼睛濕漉漉的,自言自語似地,一遍遍問道:“下次什么時候回?多回來看看……”

    我女兒:“奶奶放心,我們會經常回來看你的。”

    母親抹了抹眼圈:“別等到過年才一起回啊,別等到過年……”

    不知道為什么,聽完那句話,我的鼻尖也酸了。

    臨行時,母親更是依依不舍,眼里飽含著淚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她很擔心自己再也見不到她的兒孫了,我理解母親的心情。在母親眼眶里依舊是那含著熱淚的期許……

    那時我才清晰地注意到母親雙鬢上的銀絲和那歲月刻下的皺紋。當我轉身離開的那一霎間,我的熱淚便隨意如流!

    母親在世的那些年,每一個春節的來臨,不管多遠,我們都要回到母親身邊過年,母親在,家在,團聚就在。

    母親是一種歲月。每一縷白發,每一道皺紋,都象征著歲月的無情,記載著歲月的滄桑。

    母親是一種歲月。因為在人世間忍受最多苦難、咽下最多淚水、包容最多無知、體貼最多心靈的是母親,是偉大的母愛。

    歲月如歌,母愛無限……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紫萱
    0